共享空调现身广州:
8月初,广东顺德一家企业提出了共享空调的概念,并在8月8日首发共享空调公测版。
这家企业认为,他们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空调租赁不同。他们共享空调的一大特点是在空调产品植入物联网科技,厂家直接与消费者连接,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用户使用空调的状态。这也意味着,未来你家里用的空调可能不是你的。
经营模式上,该共享空调采用“押金+按时收费”的模式,每台空调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时1元价格收费,电费用户自理。按照一年使用5个月,每个月20天每天6小时来计算,一台空调回本需要5年的时间。
而使用方面需要下载共享空调APP,注册下单之后,商家上门安装,消费者享有租、续、退三个操作,开机时候只要扫空调二维码进行充值即可。而这种共享空调属于短期租赁产品,随时可以退,设计也围绕共享概念,安装使用都非常简化。
他们怎么看共享空调之路?
一位市民认为,共享空调乃至家电只是短期商家销售宣传,热度很快会过去。尤其是空调,用了拆掉再安装,如此循环,产品品质会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到用户使用满意度。而且,家电产品本身并不具有共享性质,共享产品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如单车。家电不同于其他共享平台,家电强调的还是以家用为主,私有化属性强,共享并不符合家电的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网则认为,“三分购买,七分安装”,可见空调对于售后安装、服务的特殊要求,每一次移机过程中,“拆+装”两个过程工作难度和强度大,稍有不慎就会给专业安装工、用户等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成熟行业模式、淡旺季市场分割、安装工队伍不稳定等等多方面制约共享空调注定难以成为行业主流。
共享珠宝来了:
珠宝共享平台“疯狂鼹鼠”目前已经完成了120万元个人投资的种子轮。正筹备下一轮天使轮的投资,创始人杨涛向亿欧透露,预计融1200万元,主要用于珠宝加工厂的建设、平台搭建、产品设计和系统的研发等方面。
杨涛,曾供职于多家4A和媒体公司,2011年担任潘家园古玩市场副总,开始接触珠宝,从事珠宝行业有6个年头,由于掌握一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资源,曾经也开过珠宝实体店,熟悉整个珠宝行业的产业链条,加之又具备互联网思维,萌生了互联网跟珠宝结合的创业想法。
于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筹备珠宝共享平台“疯狂鼹鼠”,在今年6月份左右才开始推出,手机应用上线预计在两个月之后。
“平台名字之所以取自‘鼹鼠’,因为鼹鼠的挖洞藏宝的特性,特别像那些珠宝从业者,着迷于各种矿石,甚至可以忘记吃饭睡觉,所以又赋予‘疯狂’二字。”他眼睛好似放光地说着。
疯狂鼹鼠是一个“打破传统珠宝流通渠道,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设计师和行业从业者建立一个全新的用户体验和服务平台”。
在团队方面,有来自于线下推广十年多的王煜,有着十年负责加工镶嵌技术领域的韩良滔,还有来自于从事新闻传播领域十多年的韩愈负责公司的市场及商务等方面,等等。
杨涛告诉亿欧,“疯狂鼹鼠”目前可以做到货源+全产业链覆盖,积累了大量低成本的流量获客渠道,平台可以快速聚集大量的设计师,此外,珠宝的跨界性也让大多数团队都是复合型人才,如跨界互联网、女性、时尚、珠宝和影视等领域。
作为互联网营销老兵的杨涛,曾也是实体珠宝店的老板。他认为,共享概念太火,甚至被玩成烂大街了,做互联网+珠宝这一行有以下两点难点:
1、只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如果仅仅是营销平台,做珠宝企业的代理商,对产品无把控、平台利润流失较大,等额租赁和单向推荐的租赁方式用户体验感差;
2、只用传统思维的方式:做设计平台,自主设计,生产珠宝,采用贵金属等材质,成本高,很难快速扩张。
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会员制的方式参与进这个平台,同时对于设计感兴趣的专业人士亦可以在平台提供设计稿件,通过消费者投票的方式再来决定是否投入生产(以原料、加工、包装和销售为主)。杨涛告诉亿欧,目前产品的SKU和用户的比例是5:1,来保证供需关系。
作为共享服务平台,疯狂鼹鼠采取的是会员制。消费者可以充值1998元的年卡套餐,届时账户会有10000元的额度供消费者在平台上珠宝配饰,等到用户还回平台之后,额度复原,一年之内无限次使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的珠宝市场有6000多亿元的市场,传统珠宝行业从2013年起全面下滑。“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不再那么适合消费升级下的年轻爱美的姑娘。互联网的出现令大多数消费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
对于疯狂鼹鼠来说,服务群体主要是:①C端用户:在校大学生、年轻都市白领、时尚娱乐行业从业者和90后爱美的女孩;②B端用户:剧组等各类影视拍摄需求、明星及经纪人公司、各类演出小团体、各类国企和私企行政(年度晚会或大型活动演出需求)以及企业礼品定制。
对于以上宽泛的人群,主要解决的痛点:①女性用户想用精美的珠宝配饰,却因为不懂或太贵而不去购买的需求;②不同场合高频次更换不同珠宝的需求;③解决用户被动获取珠宝到主动获取的转变。
随着当今物质过剩,且奢侈品在中国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拥有”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供需关系,要么在产品的存量市场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如闲置奢侈品电商交易平台“心上”,另一种则是像珠宝共享平台“疯狂鼹鼠”,从原材料着手,附加设计创新,从上游去消化存在的市场。
上海共享单车坟墓:
上海共享单车坟墓,在上海只因“违规停放”这些还能正常使用的共享单车被丢弃在这里,也没有企业前来领取,上万辆共享单车被堆放在静安区某违停非机动车内。业内人士对金融界保险表示,违规停放关乎国民文明素养。还有一点是共享单车规划的停车场地不足,盲目投放导致。越多单车投入于城市内,就越能活化都市的交通。但若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反而会阻碍都市交通,制造乱象。
8月22日,在上海静安区某违停非机动车堆放现场,上万辆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被摆放的密密麻麻,野生植物无人打扰随意生长,从空中俯瞰场面壮观。
据上海市静安区交通委介绍,静安区从今年1月开始清理辖区内违规停放的非机动车,统一收集运送至该停车场,并通知各家单车企业前来交涉,但至今未有任何一家企业前来领取,后续处置面临困难。目前,上海共享单车已经达到150万辆,远远超出测算的需求量。上海市交通委已于18日,发布告知书,暂停在上海新增共享单车的投放。
据上海市静安区交通委介绍,静安区从今年1月开始清理辖区内违规停放的非机动车,统一收集运送至该停车场,并通知各家单车企业前来交涉,但至今未有任何一家企业前来领取,后续处置面临困难。目前,上海共享单车已经达到150万辆,远远超出测算的需求量。上海市交通委已于18日,发布告知书,暂停在上海新增共享单车的投放。
因为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共享单车的保险也不完善。据某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向金融界保险透露,共享单车的责任险、车损险领域,很多保险公司都不敢介入,不是这个的需求不旺盛,而是共享单车的数据资源都掌握在运营商手中,保险公司没办法获取数据就无法厘定风险。
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与共享单车合作的只有意外险。在保险期间内,因被共享单车所提供的自行车自身原因而导致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并因该意外伤害导致其身故或残疾,或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经司法、行政等部门判定生效的,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将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而因单车撞死路人,或者单车引发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责任保险,以及车损险,还没有保险公司敢承保。
为什么共享项目大多走上了分时租赁的道路?
我们会发现,到了现在,大多数标榜自己是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其实都变成了上述定义中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并不是原本的去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从而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是和传统商业逻辑一样,用资本推动制造新的资产和需求,依靠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的方式来进行盈利,只不过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的途径并不是现金交易,而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等项目,从商业的本质来说,其实与我们去景点游园时,租个电动车逛逛本质上并无区别。
甚至我们发现,原本以为是根正苗红的共享经济的滴滴等项目,最后也逐渐演变成了大公司提供商业化标准服务。之后的ofo、摩拜等共享单车项目,实质上也演变成了提供B2C标准化单车分时租赁服务的供应商。这个演变其实是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商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接受的服务能够最大效率的解决问题。不管是接受私人闲置资源还是商业体统一供给的资源,如果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两者相差不大的话,那么选哪一个都没有差别。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共享经济模式下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并不是标准化的产品,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共享经济模式的症结往往在于信任问题、标准化问题以及资源限度问题,制约项目规模化发展。
举个例子,比如你出行,选择从Airbnb上面找一个房子落脚,那么你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询这个房子的照片、地址等资料,同时还需要翻看大量之前的用户留下的评价,来评估房子和房主是否靠谱。一次两次这样,可能还具有新鲜感,但是长此以往并不适用,每次花费的决策时间太长,并不高效。而且,从前段时间发生的情侣出游住Airbnb闲置房间被偷拍的事情来看,即使用户评价很好,你可能也会在这个陌生地点的陌生房间中遭受一些其他的问题,并且维权也很困难。信任感一旦发生动摇,大多数的用户其实还是会回头选择提供标准化服务以及安全保障的酒店。它的服务可能并不出众,但是也不会差到超出你的预期太多。
一方面是海量信息的筛选困难,一方面是确保真实以及信任成本太高,导致很多用户对于共享经济项目只是浅尝辄止,原本的新鲜劲过去之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再继续复购,或者出现平台对接双方需求和服务极度匹配干脆直接绕过平台,后续就直接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交易。为了解决信任,以及服务体验的问题,很多共享经济项目,像是滴滴,就逐渐蜕变成为了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公司。后来入市的共享单车干脆一开始就称为了资源的供给方,直接走B2C模式,教育市场和大批量投放同时进行,直接推动需求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越拉越多项目走上了分时租赁路子的原因。要成量级规模化的发展,最后势必离不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
“伪共享”潮实质上反映的是消费观念的升级
不过不管共享经济项目模式如何演变,这几年在出行领域资本的推动下,共享观念算是深入人心。滴滴快的以及ofo、摩拜的投资人们用真金白银让国内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么一个观念——使用但不占有。以租代用越来越深入人心。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各取所需,以最高效率来盘活资源分配。
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共享雨伞还是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其实都在教育用户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商业公司通过提供“触手可及”的标准化服务,让用户享受到了不用拥有,但是一有需要就能使用的体验。在资源能够随时应对需求的情况下,“拥有”并不一定成为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是这些项目对于用户教育的推动意义。
随着消费者对拥有和使用观念的升级转变,生产-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商业体主导供给资源,用户不需要占有,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快速触达资源的模式。当然,这个模式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要支撑起足够大的体量,针对的用户需求需要是一个高频次,低门槛的,要找到类似出行这么好的应用场景并不简单。
当然,这个趋势也可能制造出很多并不高频,并不普遍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可能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类似共享充电宝、共享遛娃车这样让人“看不懂无法理解”的项目,即使提供了专门用于分享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可能也没有足够大体量的市场来支撑发展。
所以,准备整个“共享项目”杀入市场的,还是要多多考虑考虑。毕竟商业项目,天性就是要追逐利润,扩张规模的。看不到挣钱的希望,相信也不会有多少投资人愿意就这么把钱投出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