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腾讯一直保持着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
从2014年投资医疗企业开始,到自己做腾爱医生、智慧医院、觅影、腾讯医典,直到八个月前,腾讯成立CSIG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全面聚焦产业互联网后,对于医疗产业的探索,腾讯才开始有了清晰思路。
CSIG事业群成立后,在2018年10月南京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副总裁、腾讯医疗健康业务负责人丁珂曾简单透露过,未来腾讯医疗健康业务的突破点将聚焦在三个核心能力和两个重点学科。
核心能力是指电子健康卡、医保支付;腾讯医典服务;医疗AI。两个重点学科则是肿瘤和妇幼。
“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合作伙伴交流越多、合作越深入,我们的眼界越开阔,越能打开互联网科技与医疗健康结合的想象空间。”5月22日,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医疗专场上,丁珂如是说。
在这场峰会上,丁珂透露了腾讯医疗健康事业部的首张成绩单,分享了其在电子健康卡(助力政府的To G服务)、腾讯医典服务(To C的医疗资讯服务)、医疗AI(医院、医生端的To B服务)三个核心能力的进展:
服务患者方面,腾讯医典已覆盖上千种常见疾病,涵盖十五种常见肿瘤。AI导诊已接入近300家医院,累计共470万次精确导诊。服务医生与医院方面,AI影像已辅助医生阅片2.7亿张,服务近160万名患者,提示高风险21万次;AI辅诊累计分析门诊病历 800多万份,提示高风险16万次。
同时,微信公众号已连接全国超过3.8万家医疗机构,约60%医院通过微信提供各类智慧医疗服务。助力政府方面,腾讯提供的电子社保卡和医保卡电子凭证已服务全国超过400家医院,以及超过6000家药店。电子健康卡陆续在全国9省市落地,方便患者一卡就医。
“目前,很大投入是在C2B联动的医疗体验,怎样把患者跟核心的资源能够在这个阶段尝试更加高效率匹配起来。”在接受包括钛媒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丁珂透露整个团队基本上是“007”的工作模式,“两周一个版本,不断尝试,我们试了三遍,就已经知道这中间有多少东西要去调,至少现在让我们看到有可能让匹配的效率往前提升推进一小步,扎扎实实地推进一小步。”
一个月前,钛媒体曾报道过C2B联动相关新闻,“微信支付”页面将增加“医疗健康”入口,目前处于灰度测试中,是CSIG事业群成立后拿到的第一个微信入口(钛媒体详细报道见《微信一下,寻医购药?| 钛媒体独家》)。
丁珂告诉钛媒体,“我个人觉得九宫格并不是关键,医疗的痛点和刚需是一个关键。”
在丁珂看来,不管是今天、过去还是未来某一天,总会在微信的大生态里面出现,跟整个腾讯医疗健康的赛道是紧密相关的,只不过现阶段刚好处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迭代的时候,消费互联网的流量是很大的事情,在产业互联网的继承和发展来看,重要的是把用户的体验做好,用户碰到的问题一个一个踏踏实实地解决。
在腾讯医疗健康想要打造的三个核心能力中,丁珂坦言,目前腾讯医疗健康资源投入最大的是配合政府。
“想要医疗长足健康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我们始终卡在一个问题上,做一个试点很容易,发挥互联网作用很难。”
丁珂认为,这个阶段很长,至少3年、5年,都要助力政府扎扎实实做好这些事情。
在这场采访中,丁珂谈到了六次投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研发等,但在被问到商业化的具体想法时,丁珂坦言,“商业不是我们的第一步。”现阶段,丁珂认为价值观导向很关键,投入多少,一堆拼图就能慢慢拼出来。
腾讯的医疗健康版图难免会拿来与阿里对比,同样是布局大健康生态,阿里健康则紧紧围绕着医药建立自身生态,参考阿里健康2019财年报告,其中96.49%的营收来自于医药电商相关业务;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2018年财报显示,55.86%的收入来自健康商城业务。而在腾讯医疗健康的这张拼图中,有患者、医院、医生、政府,却没有涉及到医药关键环节。
丁珂告诉钛媒体,“放到患者跟政府的角度来看,不能回避(医药)这个问题,但在医药电商领域,京东等合作伙伴足以支撑我们的发展。”(关于京东的医疗健康布局,详细可查看钛媒体此前报道《京东成立健康子集团,独家解读京东医疗版图和布局逻辑》)
腾讯医疗健康会有“长处方”计划,但现在不是重点,随着专业能力慢慢提高,腾讯会动态判断,丁珂坦言,“只要是跟我们的目标相符,我们不回避这个问题,这很漫长,要阶段性足够用,比我们做得好,我们都是合作。 ”
在接受钛媒体等媒体采访时,丁珂还详细分享了腾讯医疗健康业务如何拿到微信入口、各产品线之间如何配合、腾讯医疗健康业务现阶段重点与未来规划等。以下是丁珂接受采访实录,由钛媒体编辑整理,略有删减:
九宫格不是关键,医疗的痛点和刚需是关键
Q:腾讯医疗健康是怎么拿到微信支付的入口?
A:外界都比较关注微信相关的话题,这本身是在微信生态下的一个小程序,叫“腾讯健康”。
尝试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医保电子支付,这是大家经常在手机上支付,在微信生态可以刷,当时实测这个小程序呼声很高,就有了这个想法。
我们后面想到,如果开设一个比较刚性的需求,但不算高频,大家不会经常去查社保卡,但是用的时候很方便,我们沿着这个思路陆续拓了生态,可以直接线上支付,不用跑到现场刷“医保码”,大家知道这只是一种尝试。
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面,我们做了以后反馈比较好。各个省卫健委也给予鼓励,医院内部也一起发卡,每个医院的资料都不同,这是第二阶段的尝试,尝试效果也不错,只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不均衡性很大,要做一个样本不难,但把模式快速复制,这个阶段还有困难。
我们再做第三阶段,这个时候就跟微信有合作,微信是一个很便利的生态环境。(微信支付医疗健康入口)目前只在深圳做了试点,这个阶段大概进行了3个月都在调试用户体验,不同的用户,有社保卡的年轻人、家庭用户等等,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使用行为来说,第一次接触的用户(广场用户)会特别关注能唾手可得的体验。
所以现在针对广场用户的小程序首页只有三个功能:在线问医生,线下找医生、医典学习医疗知识。广场用户只有这三个功能,而且其中大量用了AI引擎,根据自然语言去做导诊。一方面也是释放高端医生资源,另外一方面服务体验和获得感有大大的提升。
我们还有一大批老用户,不管是健康卡,还是医保电子支付码,还是用线上问诊等等,包括搜索服务,老用户我们做了沉淀引导,这个阶段还在做,马上要上线新的版本,我们迭代速度很快,上线后可以查到社保卡的功能、可以看到健康卡的功能,电子健康档案会慢慢沉淀在老用户里面,看过的医生、关注过的病种、看过的资讯、之前问过的问题等,想复诊的时候,会在这个里面。
下一个阶段,我们会尝试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连接亲情、助力健康。中国医疗服务其实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有两类特种人群,小孩和老人,尤其是有患慢性病的老人。
以前医疗只是一个刚需,是一个特别的需求,但是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用户体验,会慢慢培养用户习惯的养成,品牌的沉淀,就可以用一个人就把一家人都管起来,这是下一阶段发展方向——连接亲情、助力健康。
回到微信的问题上,我个人觉得九宫格并不是关键,医疗的痛点和刚需是一个关键,不管是今天、过去还是未来某一天,总会在微信的大生态里面会出现,跟整个腾讯医疗健康的赛道是紧密相关的,只不过这个阶段刚好处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两个迭代的时候,消费互联网的流量这是很大的事情,在产业互联网的继承和发展的来看,重要的是把用户的体验做好,用户碰到的问题一个一个踏踏实实地解决。我们基本上两周一个版本,微信也非常支持。
我们没有选择KPI很清楚、很好度量的路径,因为我们更多从医疗产业的重要性,并不是从收入来衡量,我们更多看对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团队在内部重视度很高,我们选了一个不算容易的路,没那么清晰,我们也是一路在学习。
医疗跟国计民生关联,是一个“强学习”的过程,我们又义无反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这个阶段可以看到陆陆续续很多样板出来,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条路应该是对的,应该是很苦,但它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也呼应薛兆丰教授讲的:一年来看很散,但是或许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们在内部在做行业分析时发现,其实产业互联网有三个C2B特别强的产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医疗,还有一个是教育。
Q:腾讯医疗有很多产品线,互联网医院方案,电子健康卡等,当初在选择这些产品线时,是出于怎么样的计划,这些产品线间如何配合,以达到整个医疗健康的发展?
A:2018年10月在南京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我也做过一个简单的分享,那个时候跟大家勾勒的是三横两纵,在那个时候,甚至更前,一年以前就比较清晰,医疗跟国计民生强相关。我们之前很少碰药店,更多是聚焦在基础设施,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
医疗领域类似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顶级医生的资源不均衡性,医生水平不均衡性,可能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物理不均衡性还要大。
第二,我们一直讲科技助力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现在科技助力很大一个板块在AI部分。
我们之前分享了的癌症早筛,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如果学科带头人不拒绝AI,我们可以很好的发展。另外AI,包括癌症的早筛,还有CT,包括智能导诊,已经合作很多家医院,可以解决信息不均衡性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医生团队比较短周期学会一个专业的领域,AI可以帮医生更快去做诊断。
第三,在患者方面,我们一直觉得,医疗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可能你碰到7个医生有7个不同的问题,你要做决定,这个决定需要专业的支持,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腾讯医典做患者和老百姓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快速体系化、专业权威,有一定的温度让你知道,有这些基础的知识架构,便于你去做一个正确的决定。
目前,其实很大投入是在我们称之为C2B联动的医疗体验,怎么样把患者跟核心的资源能够在这个阶段尝试更加高效率匹配起来。两周一个版本,不断地尝试,我们试了三遍,就已经知道这中间有多少的东西要去调,至少现在让我们看到有可能让匹配的效率往前提升推进一小步,扎扎实实地推进一小步。
所以我们整个团队也很兴奋,最近C2B的团队,基本上都是007的工作模式。
Q:腾讯医疗领域想要重点发展是哪方面?
A:整个资源最大的投入一定是配合政府,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想要医疗长足健康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我们始终卡在一个问题上,做一个试点很容易,发挥互联网作用很难。
做试点电子病历的基础,做医院信息化的基础,医生的专业能力,医生、患者对互联网服务的接纳度,这个阶段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至少3年、5年,都是要助力政府扎扎实实做好这个事情,而且我们也越来越觉得助力政府,双方的互动很良性。
商业化不是第一步,要动态判断
Q:腾讯觅影、腾讯医典,目前不考虑盈利的项目,在这一系列产品中,会给他们一个发展重心吗?
A:有,肿瘤是他们发展的重心,因为我们觉得国内在肿瘤的痛点最重,如果决策失误后果很惨。在最后确实整个体系,肿瘤发展在中国治疗绝对不落后,虽然数字跟发达国家还有点差距,但是可能更多去基于医疗条件,并不是我们医术不够,我们怎么样让他更匹配。
这也是一个周期,长周期的过程中你要知道的东西的很多。而且病人很揪心,治疗有副作用,身边去问谁呢?你总是要有一个在关键的时间能够帮到你去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正确的方向上,所以觉得做这件事很有必要。
Q:对比腾讯和阿里的产品时,我可能会作一个比较,阿里类似于自来水公司,水一直在放,边放边建立自己的自来水管道,腾讯是一直在建管道,或者有时候放,试一试是不是漏水。刚才讲更喜欢公益为这个行业服务,腾讯不是一个慈善企业,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商业的想法?
A:商业不是我们的第一步。包括跟医院的项目,通过云获得收入。我们其实在路上,CFDA批下来以后,我们就会大规模去研究,至少这个方向是已经比较清晰的,而且是可参考的。
其实外界可能不太关心,我们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有蛮多这种项目,而且今年政府类的大建设里面都有医疗的板块。赚不赚钱,我们从来不会从财务、考核的角度作为一个很刚的东西去看,有当然好,我们也知道粮草充足,兵马才能跑得快,打仗才能更有信心,但或许腾讯的文化和基因里面从来没有太担心过这方面的问题。
你刚才讲的比喻挺形象,有种对我的批评,或许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不缺项目,但我是刻意会把研发和投入的比重压成大头,不会把研发做得好的人,让他去做项目,这样少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除非很好的项目,对我们的落地应用、对政府有益的。比如像宜昌居民健康卡跟我们的战略方向很合。我们今天列了一些方向,今年有不少项目,我们现在觉得人手不够。还是生态的建设,这是一个很长久的题目。
大家都觉得,可能腾讯显得很另类,所以很多项目我们也会先让利给生态伙伴,把他们一步一步培养出来,或许我们会更健康。
我接受这个批评,需要有这种模式,不是为自己,更多为了生态的良性。但从价值观、价值导向上,至少这个阶段是很关键,你投入多少,在你前面像你一堆迷宫拼图就已经慢慢拼出来了。
Q:您提到未来想要建一个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的生态环境,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有不少涉及到医药电商环节,腾讯的医疗生态布局中是否会涉及到药这一环?
A:放到患者跟政府的角度来看,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因为事实上我们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比如京东等,在医药电商领域,合作伙伴足以支撑我们的发展。
我们下一步会有“长处方”,对于家庭有老人的用户,有更大的获得感。合作伙伴有现成的能力,我们一定是合作,没必要去建设。
在这个体系上面,或许业界能力是足够的,但是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专业能力建设,在家庭健康生态的里面,我们其实要走的路还很长。里面有涉及到,比如线上问诊、医生质量评估是非常专业的体系,我个人都不觉得单靠互联网的产品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在各个领域合作,工作模式也在调整。以前我们招医生、专家融入到互联网体系,现在我们各种调整让互联网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但终审权应该跟行业最顶尖的专家合作,倒过来,不是去招,像互联网的产品爆发去突破市场,反过来我们让互联网的创造力一层层收敛到现有体系里面,更能够接受,更能够让大家决策成本降低。
所以围绕家庭的角度,长处方这个路还很长。比如长处方,我们有跟很多专业团队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如何把医保资源效能更有效释放出来;还有什么叫过度医疗,到底标准是什么?这是很漫长的过程,可能现在也不是重点,但是时间长,随着专业能力慢慢提高,提高自身不断地成长,以前觉得研发过程是对的,以后你会觉得或许换一个方式完全颠倒过来成熟体系更好的对接。
归根到底,我们在动态判断,只要是跟我们的目标相符,我们不回避这个问题,这是很漫长,要阶段性足够用,比我们做得好,我们都是合作。
Q:在医疗领域数字化升级这几年里,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那些方面?腾讯怎么去看待和面对?
A:各行各业都有这个过程,因为毕竟现在还是产业互联网元年,虽然数字化升级用了很久。
从1998年成立腾讯 ,到去年11月份在南京正式宣布做产业互联网,差不多有整整20年,到现在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元年,各行各业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医疗的独特性就是专业知识跨度很大。中国的医疗体系跟互联网的所谓数字化相关又经历了差不多同样20年的时间,从最初90年代开始,我们叫信息化,到后来内部要数字化,到现在其实医疗面对的挑战,以前建的都是系统医生连医生,顶多连一个护士,现在整个系统对外服务患者,所以你要方方面面接受试点,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是在政策很合规的前提下。
现在特别欣慰,其实有很多医疗机构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小程序,60%的医院自己会通过微信的智能医疗生态提供给用户、患者服务,而且他们在线支付的比例非常高,医疗机构也发现他们这样做自己也很轻松。
我实地跑过很多医院,短短一两年的改变很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我觉得医疗健康也是10、20年大家才能见得一个大变化。
而且我对20年时间周期特别有感触,1998年腾讯成立的腾讯,到2018年说下半场,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不看短期,看一些长期。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