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电子发烧友网! ,新用户?[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电子发烧友网>电子元器件>电池>电池新闻>

动力锂电池市场大挑战

2010年06月01日 14:24 不详 作者:佚名 用户评论(0

近来,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呼之欲出,令本已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关联行业再度升温。对此,专家表示,即便有购车补贴,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的市场接受度,也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预热”,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业,尤其是动力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

据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的专家介绍,作为电力驱动动力总成的核心部件,锂电池占动力总成成本的50%~70%。新能源车市场迎来大发展后,锂电池将是最大的受益产业之一,这正是众多资本集中涌向锂电池的主要动力。去年9月,佛山照明出资2923万元在青海设立合资公司,生产锂电池原材料碳酸锂,并计划未来投产锂电池。同年底,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方股东在上海签署协议,以9000万元的首期投资,启动了上海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将形成年产1亿安时的锂电池生产能力。今年1月,香港富豪李嘉诚也通过收购中聚雷天,正式进军电动汽车及锂电池领域。与此同时,万向、锂源、比亚迪等企业还在推进产能扩张计划……

截至目前,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产能约为20亿安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汽车产业聚集区,其中,珠三角产能7亿安时,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产能均在3亿~4亿安时。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认为,在密集资本的推动下,至2015年时,中国动力锂电池产能将达到39亿安时。而2015年,中国纯电动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和电动商用车的需求在12万辆左右,需消耗锂电池约9亿安时,仅占当年产能的23%。

业界专家分析,虽然国内很多锂电池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但是,这些本土公司大多属于“无亲无故”——既没有汽车行业配套经验,又与主流汽车制造商无资本关系,其不仅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而且还得面对外资锂电池巨头的大兵压境。该专家认为,与本土锂电池的“独乐乐”不同,国际品牌锂电池企业在更倾向采取和主流汽车制造商“众乐乐”的市场战略,即通过合资建厂或签订供货协议的方式,获得稳固的配套市场。

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国际主流锂电池企业几乎已全部登陆中国。其中,美国A123 Systems以合资建厂方式进入上海汽车的供应体系。去年12月,上海汽车和美国A123 Systems合资建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锂电池,预计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同期,韩国SK能源、韩国LG化学、丹麦Lynx则以供应协议的方式,从去年起进入北汽、长安及吉利等中国整车厂的供应体系。

事实上,锂电池巨大的未来想象空间,不仅在中国引发产能过剩,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罗兰·贝格公司在新近公布的一份名为“动力系统2020,锂离子电池——下一个泡沫”的咨询报告中称,虽然锂电池生产商现在备受追捧,但是,该领域的投资将在2014-2017年引发严重产能过剩,这在美国和日本尤为突出。该报告还指出,政府补贴无疑将刺激产生更多投资。相比而言,多数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集中在电池制造(组装)领域,而非核心的材料。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国家能真正全面满足整车厂商技术需求,并具有高品质、规模产能、较低成本的电池供应商,实际上还是非常匮乏。罗兰·贝格的专家强调说,“低端制造产能不断重复建设,仿制、复制不断涌现,就是现在发展中国家电池行业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一直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大门即将打开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业方面,以锂电池为例,不仅在技术上愧言超越,而且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顽疾又有再度上演的“苗头”。可见,要想在热热闹闹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赢得先机,既离不开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约束,更需要相关企业的冷静决策。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对

(0) 0%

( 发表人:admin )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评价:好评中评差评

      发表评论,获取积分! 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