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I 的定义:
DVI-A : 就是与 VGA 规范一样的 包括 RGBHV 信号线的模拟接口,
RGB 是什么不用赘述了吧, HV 分别是水平 和 垂直 扫描的 行同步 与 场同步信号。
VaGA 接口规范同样提供 RGBHV , 所以 DVI-A 就是兼容 VGA 接口的。
DVI-D : Silicon Image、Intel、Compaq、IBM、HP、NEC、Fujitsu等公司
共同组成数字显示工作组(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DDWG)制定。
数字信号由Silicon Image的 发送器按照TMDS协议编码后通过TMDS通道发送给
接收器(一般也是 Silicon Image 的芯片)再解码。
根据DVI标准,一条TMDS通道可以达到165MHz的工作频率和10-bit接口,也就是可以提供1.65Gbps的带宽,这足以应付1920*1080/60Hz的显示要求。另外,为了扩充兼容性,DVI还可以使用第二条TMDS通道,这样其带宽将会高过2Gbps。
DVI-D 才是 真正的数字信号传输。
DVI-A 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定义而已。其实就是 VGA 接口标准。
DVI-I 是整合了上述 DVI-A 以及 DVI-D 的接口的总称。
具体在接口插座管脚定义上有明显的区分。也就是说:看看 DVI 的接口管脚就知道个大概了。
概述:
DVI-A ( A= Analog ) 是模拟信号接口, 只能去接 DVI-A 或者 VGA 接口的信号。
DVI-D ( D= Digital ) 是数字信号接口, 只能去接 DVI-D 接口的信号。
DVI-I ( I = A+D = Integrated ) 含及上述两个接口, 在管脚定义上有明显的区分,
当 DVI-I 接 VGA 时, 就是 起到了 DVI-A 的作用 ;
当 DVI-I 接 DVI-D时, 只起了 DVI-D 的作用。
DVI-A 的接口图示:
DVI-D 的接口图示 :
DVI-I 的接口图示 :
这只是参考图示, 是根据某些厂家的线缆制作的实物拍照的样图。 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确切的管脚定义在以后续图时详细说明,包括: 管脚定义, 联接图示, HDCP 说明, HDMI 范例。为了通俗些, 都描述的不是很难。因为若是懂技术的同行就不需要俺来讲解了, 全都是给海外整个集团各个部门普及知识用的。(英文就不必翻译了, 俺在楼上都基本用中文描述了一遍。英文的不看也行。俺的英文很滥的,惭愧啊。)
给出的图示中 : 按电子届的“行话”说 插座有“公, 母” 之分, 实际本行内(中英文)定义就是这么说的(可不是俺的发明, 大家可别往歪处想。 )以后会给出实际图示描述的联接指南, 俺自己做的。希望对网友有些小小的参考。
补充几点:
Single Link 可理解为 单通道;
Dual Link 可理解为 双通道。
另外 DVI-A 与 DVI-D 不是相互兼容/通用的。
例如 AE500 投影仪就是 DVI-D 的输入接口, 你只能接驳 DVI-D 的视频源(例如 DVD 影碟机)。
这就等于定死了: 你必须得用 DVI-D 的接口。
或这么说: AE500 可以去接 DVI-I 的视频源, 但只能用 DVI-I 接口中的 DVI-D部分。
从 DVI-I 以及 DVI-D 的管脚图的差别就可以看出 DVI-A 的信号规范了。
大家可以看看: DVI-I 与 DVI-D 的差别是这么几个插脚 :
DVI-D:
DVI-I :
C1 = Analog Red 模拟视频信号 三基色信号线中的 红
C2 = Analog Green 模拟视频信号 三基色信号线中的 绿
C3 = Analog Blue 模拟视频信号 三基色信号线中的 蓝
C4 = Analog H ( Horizontal )sync 模拟视频信号 (水平扫描) 行同步信号
C5 = Analog Ground 模拟视频信号 地线
8 = Analog V ( Vertical ) sync 模拟视频信号 (垂直扫描) 场同步信号
( 在 DVI-D 中, 8 是 No Connect 就是 空脚, 什么也没有连接 )
除了地线以外, 是不是 DVI-D 的原架构规范基础上,多了 R G B H V 这几个与 VGA 定义一样的信号线插脚?所以 这 DVI-D 多余出来的 管脚就是 DVI-A , 二者结合组成了 DVI-I 。(其中还有 6 , 7 脚等是 VGA 定义中 DDC2B 的规范,虽然DDC2B也是计算机 VGA接口 即插即用的补充定义。这里对模拟视频联接 DVI-A 可以忽略。 DVI 数字部分的数据传输还是需要的DDC2B信号的)
看完管脚规范/定义后, 再看看实际的图例。 VGA的规范中还有 即插即用的 DDC2B 的规范以及相应的管脚,接计算机时必用。但是对于 DVI 来说 若是接其他模拟视频设备就不需要了。一般的 DVI 接口转VGA 的模拟部分的信号线都是基于RGBHV 的。
DVI-A 联接图示:
假设 显示终端是 DVI-I (或 DVI-A) 的接口, 信号源是 VGA 接口的, 那就配置这样一根线缆联接即可。大家看到了吧:一端是接视频源的 VGA 接口,另一端是接终端的 DVI-I (或者 DVI-A)接口。
图中俺还画了音频的连接线, 其实大家一看就明白, 不用俺赘述了吧。
DVI-D 联接图示:
假设显示终端是 DVI-D 接口的投影仪, 而信号源是 DVI-D 接口的 影碟机,就配备这样一根 DVI-D 线缆即可。
其实今后大部分是这种情况。许多视频源都是 DVI-D 的输出接口,而显示终端也大都是 DVI-D 的 ( 例如 AE500 )。
RGBHV:
当使用模拟部分 (DVI-A) 联接时,除了 VGA 以外,也可以联接 RGBHV 输出的其他视频设备。这种插座/插头 在视频广电设备中常见, 不用俺多说了吧。
大家可以看到,线缆中的插头里: 除了 三基色的 R G B (红 绿 蓝 )以外, 还有两个 H V ( 行 场 ) 同步信号线。由于插头的外壳是接地的, 所以从 DVI-I 连接线的这端就只有 R G B H V 五个信号线联接了。不管你接的是模拟的 VGA 插座也好, 别的模拟视频连接插座也好,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R G B H V !
DVI-I 输入端 联接 DVI-D 输出时 :
俺已经说过了, 就是 DVI-I中的 DVI-D 部分起了作用, 实际就是 DVI-D 联接。
这是 DVI 信号线中的TMDS数字信号以及控制信号、模拟信号列表:
数字信号部分
模拟信号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 模拟部分关键的就是 RGBHV (模拟接地信号线除外)。
AE500是DVI-D接口,可不可以接DVI-I接口呢?一定要接DVI-D吗,DVI-I不是可以兼容-D的么?DVI-I输出的HTPC连接DVI-D的AE500有没有问题?
DVI-D可以用DVI-I的接口, 电气原理上没什么不适。 打个通俗的比喻吧:DVI-I 是现金加支票两种结算方式 ,比较灵活,选择余地大。DVI-D只是现金结算方式,就一种选择。那么DVI-I是可以与DVI-D做交易的, 因为DVI-I的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恰好适合DVI-D 。因为DVI-D只做现金交易,那好,DVI-I 就放弃 支票交易模式。单单用DVI-I 中的现金交易模式来与DVI-D沟通,不知比喻适合否。
例如AE500投影仪就是DVI-D 的输入接口, 你只能接驳 DVI-D 的视频源(例如 DVD 影碟机)。这就等于定死了: 你必须得用 DVI-D 的接口。或这么说: AE500 可以去接 DVI-I 的视频源, 但只能用 DVI-I 接口中的 DVI-D部分。若是 非要用 DVI-I 插座去接 DVI-D ,并且机械联接上不吻合的话,就用钳子将多余的 DVI-A 的那几个管脚拔掉。 不就只剩下DVI-D 了嘛。当然先预埋线缆, 后补做插座也不是不好。DVI-I 输出的 HTPC 接 DVI-D 没有问题, 只是 HTPC 本身就有 VGA 接口了,还输出 DVI-I 干嘛?俺的 ATI 镭系列 AGP 卡 是只输出 DVI-D的, 没有多余的 DVI-A 的必要。因为 AGP显卡有 模拟的 VGA D SUB 15 接口啊, 就是通用的接普通监视器的VGA 接口,这不就等于是DVI-A嘛。
DVI的缺点是没有附带Audio音频联接,而且DVI的接口插座是沿袭以前的一些插座模式(例如什么P&D、DFP…),显得有些大。大家都知道如今计算机多媒体常用的IEEE1394以及USB接口吧,都很小、轻灵,但它们的速度也不慢啊。DVI的下一代继承者:HDMI出现了,解决了俺说的上述问题。
本图相片中的插座只有DVI-D,还没有HDMI 插座:
HDMI 的样式:
与大家经常玩的USB接口、IEEE1394 接口以及一些数码相机的接口相仿,但是内含全部Video视频,Audio 音频联接信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担将来的HDTV 高清晰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也绰绰有余,大家不必担心:)
HDMI 肯定会替代DVI 的,HDMI 发扬光大了DVI 的特点(数字视频信号TMDS传输),并融入了AUDIO (数字音频信号传输)。所以HDMI =VIDEO+HDCP+AUDIO (数字视频,版权保护,数字音频)。
出于向下兼容的考虑,HDMI兼容DVI,所以有许多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从视频源(HTPC、影碟机、机顶盒等)处的DVI-D 信号,汇集别处的音频源的音频信号,一起接驳在终端的HDMI接口处。
还可以由信号源(例如影碟机、机顶盒等)的HDMI接口处,将视频和音频信号分离(剥离),分别供给你的音视频终端:例如影碟机的HDMI 输出中的视频给DVI 接口的投影仪,同时影碟机的HDMI 输出中的音频供给AV Receiver (功放),你看不矛盾吧^_^
HDMI支持标准、增强、以及高清晰数字电视视频、以及标准立体声、多声道环绕立体声数字音频格式。
HDMI支持未经压缩的数字视频信号, 注意是“未经压缩”, 那可是“纯正”高保真哪 !
同样HDMI是被那些联盟的成员一起开发的,自然少不了Silicon Image (竟跟他们打交道了 )。
具备HDMI 的机器已经面世:
大家看到两个机器背面的 HDMI 输出接口/插座了吧。右侧的那台机器的 DCDI 标志的右边,就是 HDMI OUT 。HDMI 目前已经有1.1 的版本了。现在已经有具备HDMI 的家用型器材面世了。相继的配套线缆也会普及的……
这是一个以往的 AV 联接与最新的HDMI 联接的图例。注意这只是图例,与实际联接略有出入。
假设DVD影碟机是色差(分量)输出到功放(AV Receiver ) , 因此需要三根色差线作为视频联接。DVD 影碟机输出 5.1 声道的环绕声输出到功放,因此需要6根音频线。(假设是DVD 影碟机的内置解码器解码后输出, 实际大部分用家是依靠影碟机的同轴或光纤的SPDIF 输出至功放的。咱们这里只是举例而已。)
数字电视(卫星或者有线)机顶盒是色差输出至功放,也需要三根视频线。假设机顶盒是立体声双声道输出, 因此需要两根音频线。
由功放接屏幕电视机,也需要两根立体声的音频线,三根色差的视频线。这里没有考虑实际的多声道音箱组, 只是假设功放只联接了大屏幕电视机。实际广大发烧友是用功放接多声道环绕音箱的。这里只是举例,与实际应用有些不同,各位不要见怪。
这样的传统的联接方法: 需要 19 根信号线(9 根视频线, 10根音频线) 38个联接处
如今若是采用HDMI 规范时,只需如此的简单联接了:
大家可以看到:由原先的19根线,38 各联接处, 全部略减为只需3根线缆, 6个(插头/插座)联接处。就可以全部搞掂(高质量的数字音频以及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步传输)。
不必担心:同样是高质量的视频信号传输(高清晰的都不在话下), 以及高质量的多声道的数字音频信号传输。联接很简单了吧……
当然有时候音频和视频也不是必须同时联结/传输的,
例如:视频源/负责视频切换的功放等,接投影仪时,就不需要音频信号。
但是用于各式各样的/多类的家电产品, 采用HDMI 还是方便很多。以前传统的联接,是模拟信号(视频的分量信号,以及立体声双声道音频信号),或模拟信号(视频分量)+数字信号(音频的 SPDIF,光纤或同轴)传输。而新近的 HDMI 将会是完全数字信号传输了。
如何利用现有的DVI 走线而去兼容HDMI 新接口:
由于HDMI是向下兼容DVI的,因此直接联接,海外已经有厂家制作出了对应的HDMI -DVI 相互转换的线缆。当然长度不是很够,一般3 米、5 米就差不多了。若是各位现有的DVI 线的布局、走线、预埋已经弄好了,就不必再购置新的HDMI-DVI线缆了。
有何密笈 ?!那就是HDMI—DVI 转接适配器
大家看看图例,就明白了吧:可以继续沿用过去的DVI-DVI线缆,厂家专门制作的或者自己DIY制作的。
然后在某一端接配HDMI-DVI 适配器,不就可以接驳新的HDMI 接口了嘛。
( 图例中的DVI - HDMI适配器 可以让你在DVI接口的某端,利用原有的DVI接口,通过转接适配器而变成了 HDMI接口,针对“公的”或“母的 DVI或HDMI 接口,都有相应的转接适配器的,就这么简单。)
HDMI“转”DVI 有损失吗 ?
HDMI到DVI是向下兼容,没必要“转换”。HDMI 的规范在设计时已经声明:全面兼容 DVI 标准。既然 HDMI完全兼容DVI, 所以没什么需要转换的,就目前来说。
HDMI规范规定 :一旦HDMI接口的设备检测到你的这个联接设备的接口信号传输指令中,不包含HDMI 指定特殊标识符的,就认定你这个是DVI 接口的设备。就完全按 DVI 的规范来传输,都是数字视频信号, 并指明HDMI 向下兼容DVI !!所以可以这么说:所有的DVI 的规范,HDMI 都可以“照章办事”。
==============
HDMI 规范中规定:
CEA EDID数据传输的第一个时序扩展段中要包含VSDB 信号。就是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 (HDMIVSDB) . 这是一个 EIA/CEA-861B Vendor Specific Data 数据块。包含一个 24 位的 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0x000C03, 一个 HDMI 批准、许可的数据值。为了测定接收端是否HDMI 设备,HDMI 源设备需要检测接收端设备的EDID 数据传输扩展时序中,是否存在这个 VSDB 数据块( 由 HDMI 设备制造厂商根据协议制定并提供的)。任何一个HDMI设备都会自动响应一个HDMI VSDB ,这是一个合理长度的数据表述 , 含及IEEE 注册、登记的标识符:0x000C03,只要HDMI 源设备接到这个标示符相关数据的响应,就将接收端设备认定为HDMI 设备。否则, HDMI 规范指定:任何接收端设备在 E-EDID 数据传输时不回传包含 这个HDMI VSDB ,即合理长度的HDMI 数据标识符(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的响应。就会被认为所联接的是 DVI 设备。
================
理解了吧, 要不然就打个通俗的比喻。假如你是HDMI 族的首领, 坐镇X虎山,纪律森严。只有同族同行的才知道你的黑话。这时突然有陌生人上山求见, 并报上名来。 当然你得先审核一下了。
你就首先询问一句黑话:“ 天王盖地虎 ?!” (HDMI 规定的黑话 )
若是对方答出“ 宝塔镇河妖 ”,你就知道他是自己人了,于是按 HDMI 族的对待,
(接着就是再询问他是哪家的,老大是谁。 通用的黑道流程嘛。人家这时可能会说:“许旅长的饲马副官胡彪... ” 接着握手,含泪欲滴状:“同志, 我可找到组织了 ......” )
若是对方达不出来出黑话,那就按黑道上规矩,一律当作DVI 族的处理, 拉出去......
====================
当 HDMI 知道联接的是DVI 接口的设备时,就会完全按照 DVI 的规范去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目前的家电影音设备也就标清(标准清晰度)而已,例如 DVD 。就是目前的某些高清格式,DVI 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因为目前 DVI 是普及的,HDMI 还是“新鲜事物”但是将来,HDMI 普及时, 并且又有更高更新的, 高清的大容量HDTV 数字视频传输, 到那时:HDMI 再联接一个DVI接口的设备,HDMI 主设备就要考虑考虑了 。
当然 DVI 也支持HDTV 高清,若是目前的这些高清格式,DVI 都可以做到。但是HDMI 可以做得更好而已。为以后的HDTV标准/规范的升级,留下了可发展的欲留空间。有些 HDMI 的功能是与DVI不同的,HDMI 规范中列举了列举了一些。这时如何兼顾相对低一级的 DVI 规范,可能要做些调整,甚至是某些牺牲。但是现在,似乎不那么重要,将来会有一部分的。所以,目前HDMI 的新设备去联接DVI 设备,都会很好地兼容的,不必担心什么。
所谓的DVI 与HDMI 的“转换头”只是接口的机械标准的转换,涉及尺寸、封装、机械规格等。而实际的电气线路上没有变化。联接的还都是TMDS 的数字传输信号线等以及EDID 、DDC2B 等信号。目前来说:DVI数字视频源信号(例如DVD影碟机),被 HDMI 接收端接收(例如投影仪),可以准确无误地达到DVI 的指标。而将来的某些更高级的由 HDMI 传输的数字视频信号,在转成 DVI 时,会有些顾虑。
===========
这也可以用 USB 移动硬盘来举例:
俺家里的PC 是 奔4 2GHZ 以上的配置,主机板上是 USB 2.0 接口,而单位的PC 是以前的奔4 1.X GHz 的配置, 主机板上是USB1.0 接口,正好俺有个USB 2.0接口的移动硬盘。
这时就有了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大的数据文件传输时,例如几百K、几兆的文件传输时,用USB2.0的移动硬盘接单位的PC (USB1.X),速度与接自家的 PC 感觉差不多。因为USB2.0是向下兼容的,一旦将移动硬盘接到单位的PC,系统就自动识别是 USB1.X 的接口,所以这时 USB2.0 的移动硬盘可以完全充足地发挥USB1.X 的所有功能,感觉是一样的,不需要转换。而传输大容量数据时,比如 1GB、5GB 的文件时, 就发现USB2.0的移动硬盘接自家的PC 时,速度很快,相比之下:USB2.0的移动硬盘接单位的PC时的传输/拷贝速度就太慢了。USB1.X 的PC 虽然也能传输、拷贝上GB 的文件,但是感觉力不从心了。
USB1.0 的设备接 USB2.0 的设备,还有必要担心什么,顾虑什么 “转换”吗?
当俺联接移动硬盘到单位的PC 时,WinXP 已经自动弹出提示窗口了:
大意是:你所联接的移动硬盘是高速( USB2.0 )而你的系统接口是低速的( USB1.X) ,所以你的高速移动硬盘不能完全发挥高速性能... 其实这就与 HDMI 联接 DVI 的识别流程和处理手法相似。
===================================
DVI 与HDMI 是一样的,都是数字视频传输规范,虽然名字不同,但是HDMI 是充分考虑了DVI 的规范后, 才升级的,因此完全兼容DVI 。从续图可以看出:二者都是T.M.D.S 数字传输格式。
俺的水平有限, 目前还没觉得HDMI 向下兼容 DVI 有什么显著的问题,若是俺看到了,会及时补充、纠正的。
HDMI 联接时所必需的识别码:
HDMI 的数据传输示意图(T.M.D.S ) :
DVI规范的数据传输示意图 (T.M.D.S):
图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采用的数字T.M.D.S信号联接,HDMI到DVI 无须转换。
DVI的缺点是没有附带Audio音频联接,而且DVI的接口插座是沿袭以前的一些插座模式(例如什么P&D、DFP…),显得有些大。大家都知道如今计算机多媒体常用的IEEE1394以及USB接口吧,都很小、轻灵,但它们的速度也不慢啊。DVI的下一代继承者:HDMI出现了,解决了俺说的上述问题。
本图相片中的插座只有DVI-D,还没有HDMI 插座:
HDMI 的样式:
与大家经常玩的USB接口、IEEE1394 接口以及一些数码相机的接口相仿,但是内含全部Video视频,Audio 音频联接信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担将来的HDTV 高清晰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也绰绰有余,大家不必担心:)
HDMI 肯定会替代DVI 的,HDMI 发扬光大了DVI 的特点(数字视频信号TMDS传输),并融入了AUDIO (数字音频信号传输)。所以HDMI =VIDEO+HDCP+AUDIO (数字视频,版权保护,数字音频)。
出于向下兼容的考虑,HDMI兼容DVI,所以有许多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从视频源(HTPC、影碟机、机顶盒等)处的DVI-D 信号,汇集别处的音频源的音频信号,一起接驳在终端的HDMI接口处。
还可以由信号源(例如影碟机、机顶盒等)的HDMI接口处,将视频和音频信号分离(剥离),分别供给你的音视频终端:例如影碟机的HDMI 输出中的视频给DVI 接口的投影仪,同时影碟机的HDMI 输出中的音频供给AV Receiver (功放),你看不矛盾吧^_^
HDMI支持标准、增强、以及高清晰数字电视视频、以及标准立体声、多声道环绕立体声数字音频格式。
HDMI支持未经压缩的数字视频信号, 注意是“未经压缩”, 那可是“纯正”高保真哪 !
同样HDMI是被那些联盟的成员一起开发的,自然少不了Silicon Image (竟跟他们打交道了 )。
具备HDMI 的机器已经面世:
大家看到两个机器背面的 HDMI 输出接口/插座了吧。右侧的那台机器的 DCDI 标志的右边,就是 HDMI OUT 。HDMI 目前已经有1.1 的版本了。现在已经有具备HDMI 的家用型器材面世了。相继的配套线缆也会普及的……
这是一个以往的 AV 联接与最新的HDMI 联接的图例。注意这只是图例,与实际联接略有出入。
假设DVD影碟机是色差(分量)输出到功放(AV Receiver ) , 因此需要三根色差线作为视频联接。DVD 影碟机输出 5.1 声道的环绕声输出到功放,因此需要6根音频线。(假设是DVD 影碟机的内置解码器解码后输出, 实际大部分用家是依靠影碟机的同轴或光纤的SPDIF 输出至功放的。咱们这里只是举例而已。)
数字电视(卫星或者有线)机顶盒是色差输出至功放,也需要三根视频线。假设机顶盒是立体声双声道输出, 因此需要两根音频线。
由功放接屏幕电视机,也需要两根立体声的音频线,三根色差的视频线。这里没有考虑实际的多声道音箱组, 只是假设功放只联接了大屏幕电视机。实际广大发烧友是用功放接多声道环绕音箱的。这里只是举例,与实际应用有些不同,各位不要见怪。
这样的传统的联接方法: 需要 19 根信号线(9 根视频线, 10根音频线) 38个联接处
如今若是采用HDMI 规范时,只需如此的简单联接了:
大家可以看到:由原先的19根线,38 各联接处, 全部略减为只需3根线缆, 6个(插头/插座)联接处。就可以全部搞掂(高质量的数字音频以及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步传输)。
不必担心:同样是高质量的视频信号传输(高清晰的都不在话下), 以及高质量的多声道的数字音频信号传输。联接很简单了吧……
当然有时候音频和视频也不是必须同时联结/传输的,
例如:视频源/负责视频切换的功放等,接投影仪时,就不需要音频信号。
但是用于各式各样的/多类的家电产品, 采用HDMI 还是方便很多。以前传统的联接,是模拟信号(视频的分量信号,以及立体声双声道音频信号),或模拟信号(视频分量)+数字信号(音频的 SPDIF,光纤或同轴)传输。而新近的 HDMI 将会是完全数字信号传输了。
如何利用现有的DVI 走线而去兼容HDMI 新接口:
由于HDMI是向下兼容DVI的,因此直接联接,海外已经有厂家制作出了对应的HDMI -DVI 相互转换的线缆。当然长度不是很够,一般3 米、5 米就差不多了。若是各位现有的DVI 线的布局、走线、预埋已经弄好了,就不必再购置新的HDMI-DVI线缆了。
有何密笈 ?!那就是HDMI—DVI 转接适配器
大家看看图例,就明白了吧:可以继续沿用过去的DVI-DVI线缆,厂家专门制作的或者自己DIY制作的。
然后在某一端接配HDMI-DVI 适配器,不就可以接驳新的HDMI 接口了嘛。
( 图例中的DVI - HDMI适配器 可以让你在DVI接口的某端,利用原有的DVI接口,通过转接适配器而变成了 HDMI接口,针对“公的”或“母的 DVI或HDMI 接口,都有相应的转接适配器的,就这么简单。)
HDMI“转”DVI 有损失吗 ?
HDMI到DVI是向下兼容,没必要“转换”。HDMI 的规范在设计时已经声明:全面兼容 DVI 标准。既然 HDMI完全兼容DVI, 所以没什么需要转换的,就目前来说。
HDMI规范规定 :一旦HDMI接口的设备检测到你的这个联接设备的接口信号传输指令中,不包含HDMI 指定特殊标识符的,就认定你这个是DVI 接口的设备。就完全按 DVI 的规范来传输,都是数字视频信号, 并指明HDMI 向下兼容DVI !!所以可以这么说:所有的DVI 的规范,HDMI 都可以“照章办事”。
==============
HDMI 规范中规定:
CEA EDID数据传输的第一个时序扩展段中要包含VSDB 信号。就是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 (HDMIVSDB) . 这是一个 EIA/CEA-861B Vendor Specific Data 数据块。包含一个 24 位的 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0x000C03, 一个 HDMI 批准、许可的数据值。为了测定接收端是否HDMI 设备,HDMI 源设备需要检测接收端设备的EDID 数据传输扩展时序中,是否存在这个 VSDB 数据块( 由 HDMI 设备制造厂商根据协议制定并提供的)。任何一个HDMI设备都会自动响应一个HDMI VSDB ,这是一个合理长度的数据表述 , 含及IEEE 注册、登记的标识符:0x000C03,只要HDMI 源设备接到这个标示符相关数据的响应,就将接收端设备认定为HDMI 设备。否则, HDMI 规范指定:任何接收端设备在 E-EDID 数据传输时不回传包含 这个HDMI VSDB ,即合理长度的HDMI 数据标识符(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的响应。就会被认为所联接的是 DVI 设备。
================
理解了吧, 要不然就打个通俗的比喻。假如你是HDMI 族的首领, 坐镇X虎山,纪律森严。只有同族同行的才知道你的黑话。这时突然有陌生人上山求见, 并报上名来。 当然你得先审核一下了。
你就首先询问一句黑话:“ 天王盖地虎 ?!” (HDMI 规定的黑话 )
若是对方答出“ 宝塔镇河妖 ”,你就知道他是自己人了,于是按 HDMI 族的对待,
(接着就是再询问他是哪家的,老大是谁。 通用的黑道流程嘛。人家这时可能会说:“许旅长的饲马副官胡彪... ” 接着握手,含泪欲滴状:“同志, 我可找到组织了 ......” )
若是对方达不出来出黑话,那就按黑道上规矩,一律当作DVI 族的处理, 拉出去......
====================
当 HDMI 知道联接的是DVI 接口的设备时,就会完全按照 DVI 的规范去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目前的家电影音设备也就标清(标准清晰度)而已,例如 DVD 。就是目前的某些高清格式,DVI 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因为目前 DVI 是普及的,HDMI 还是“新鲜事物”但是将来,HDMI 普及时, 并且又有更高更新的, 高清的大容量HDTV 数字视频传输, 到那时:HDMI 再联接一个DVI接口的设备,HDMI 主设备就要考虑考虑了 。
当然 DVI 也支持HDTV 高清,若是目前的这些高清格式,DVI 都可以做到。但是HDMI 可以做得更好而已。为以后的HDTV标准/规范的升级,留下了可发展的欲留空间。有些 HDMI 的功能是与DVI不同的,HDMI 规范中列举了列举了一些。这时如何兼顾相对低一级的 DVI 规范,可能要做些调整,甚至是某些牺牲。但是现在,似乎不那么重要,将来会有一部分的。所以,目前HDMI 的新设备去联接DVI 设备,都会很好地兼容的,不必担心什么。
所谓的DVI 与HDMI 的“转换头”只是接口的机械标准的转换,涉及尺寸、封装、机械规格等。而实际的电气线路上没有变化。联接的还都是TMDS 的数字传输信号线等以及EDID 、DDC2B 等信号。目前来说:DVI数字视频源信号(例如DVD影碟机),被 HDMI 接收端接收(例如投影仪),可以准确无误地达到DVI 的指标。而将来的某些更高级的由 HDMI 传输的数字视频信号,在转成 DVI 时,会有些顾虑。
===========
这也可以用 USB 移动硬盘来举例:
俺家里的PC 是 奔4 2GHZ 以上的配置,主机板上是 USB 2.0 接口,而单位的PC 是以前的奔4 1.X GHz 的配置, 主机板上是USB1.0 接口,正好俺有个USB 2.0接口的移动硬盘。
这时就有了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大的数据文件传输时,例如几百K、几兆的文件传输时,用USB2.0的移动硬盘接单位的PC (USB1.X),速度与接自家的 PC 感觉差不多。因为USB2.0是向下兼容的,一旦将移动硬盘接到单位的PC,系统就自动识别是 USB1.X 的接口,所以这时 USB2.0 的移动硬盘可以完全充足地发挥USB1.X 的所有功能,感觉是一样的,不需要转换。而传输大容量数据时,比如 1GB、5GB 的文件时, 就发现USB2.0的移动硬盘接自家的PC 时,速度很快,相比之下:USB2.0的移动硬盘接单位的PC时的传输/拷贝速度就太慢了。USB1.X 的PC 虽然也能传输、拷贝上GB 的文件,但是感觉力不从心了。
USB1.0 的设备接 USB2.0 的设备,还有必要担心什么,顾虑什么 “转换”吗?
当俺联接移动硬盘到单位的PC 时,WinXP 已经自动弹出提示窗口了:
大意是:你所联接的移动硬盘是高速( USB2.0 )而你的系统接口是低速的( USB1.X) ,所以你的高速移动硬盘不能完全发挥高速性能... 其实这就与 HDMI 联接 DVI 的识别流程和处理手法相似。
===================================
DVI 与HDMI 是一样的,都是数字视频传输规范,虽然名字不同,但是HDMI 是充分考虑了DVI 的规范后, 才升级的,因此完全兼容DVI 。从续图可以看出:二者都是T.M.D.S 数字传输格式。
俺的水平有限, 目前还没觉得HDMI 向下兼容 DVI 有什么显著的问题,若是俺看到了,会及时补充、纠正的。
HDMI 联接时所必需的识别码:
HDMI 的数据传输示意图(T.M.D.S ) :
DVI规范的数据传输示意图 (T.M.D.S):
图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采用的数字T.M.D.S信号联接,HDMI到DVI 无须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