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实际上是一个电子控制的转换器,它由4部分组成:源极(电流从该极流入),漏极(电流从这里流出),(连接源极和漏极的)沟道以及栅极(通过电压的变化控制通道的开关)。在传统的晶体管中,这些组件都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要防止漏电,一种思路就是把晶体管改为三维设计。
制造一个从母体芯片上伸出来的晶体管可以使许多组成原子的布置更加有效,特别是那些构成了通道和栅极的原子。将通道外伸、三面围以栅极原子,这样就能够增加栅极的表面积,更好地控制通道,并减少泄漏。在导通状态下,晶体管栅极的功能越是优良,通过的电流就越大。
五月份,美国著名的芯片巨头英特尔(摩尔博士也是该公司创建人之一)宣布一项计划,对这种营销时冠以“三栅极”的技术设备进行商业性开发。公司预计,新晶体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面世,这种晶体管比现有的晶体管省电一半,特别适合于笔记本电脑使用,毕竟,电池寿命是笔记本电脑的一大卖点。
全面改用三维模式,这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内很难推广,毕竟他们的二维模式已经成熟。包括美国公司Globalfoundries、英国公司ARM在内的绝缘硅联合会,试图把提高平板晶体管作为他们的一个替代方案,该联合会的技术是把在一个纯硅片薄层内部制作晶体管,这层纯硅下面是一个绝缘层,再下面是一个标准晶片,这个标准晶片被用作基底,用来安放晶体管。这种方法要把晶体管的沟道做得足够薄,使栅极产生的电磁场能够透过整个沟道,提高栅极所能发挥的最大控制力。但这种方法迫使绝缘硅联合会必须面对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偏离正常位置的原子要么太多,要么太少。
为了改善电子性能,制造晶体管所用的硅材料中常需掺入其他元素 。最新的晶体管尺寸非常小,在其沟道中掺杂只要往硅中注入少量杂质原子,如果这个量掌握得不好,晶体管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但制造过程中的偏差使得这种要求很难达到。绝缘硅联合会希望使用的超薄沟道掺入杂质的工艺极其困难,因此,他们决定不向硅中掺入杂质,而用纯净硅来制造晶体管的沟道。但这要求硅层厚度不能超过5纳米。而且在整个晶片上这个厚度几乎要保持一致,英特尔公司(应当承认,它并不是一个心平气和的旁观者)认为,如此精准的标准,肯定会增加晶体管的制造成本。
SuVolta是硅谷的一家小公司,他们提出了另一种方法。他们计划制造的平板晶体管通道也不掺入杂质。但这家公司打算使用价格低廉的传统硅晶片,而不必改变晶片的成分,不必制造绝缘硅联合会要求的超薄沟道,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在沟道的下面增加一个栅极。两个栅极共同作用就能够控制没有添加杂质并且厚度不够小的沟道。就这样,功能更好而能耗更低的晶体管就产生了,该公司表示,它的能耗减少到只有传统类型的晶体管能耗的一半,而性能上并没有损失。SuVolta此举激起了日本电子巨头富士通的极大兴趣,目前他们已拥有这项技术的生产许可。
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所有这些方法都意味着摩尔定律至少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发挥作用。数百位专家每年都要对半导体国际技术路线图进行更新。他们预测,标准晶体管的横向尺寸到2013年将减小到16纳米(现在是32纳米),到2015年还将减小到11纳米。要想进一步缩小就需要一个概念上的飞跃。有幸的是,已经有了几个这样的选择。
一个最有前景的方法去年已由考林吉带领的爱尔兰廷德尔国家研究所描绘出来。他们发表一篇论文,宣布他们已经创造出无接晶体管。这一方法早在1925年就由一位名叫朱利叶斯•利林菲尔德的物理学家获得专利,但直到现在,它的制造依然是个难题。
晶体管连接处的两面是掺入了导电电子(因为电子带有负(negative)电荷,因此被称为n型材料)的硅片,而p型区域的晶格中掺入了带有正电的空穴,这些空穴由电子的游离而产生。还有一些三极管,源极和漏极都是p型,沟道是n型。在其他情况下,情况正好相反。在n型和p型的结合处,硅的作用就像一个阀门,防止电流流向相反的方向。
然而,晶体管越小,制造PN结的难度就越大,这也是受到了掺入元素浓度波动的影响。考林吉博士的设计——类似英特尔的三栅极,在一个单独的、超薄的硅导线周围环绕一个三维栅极——为避免这种情况,整个晶体管全部采用一种比常规平板晶体管所用的半导体掺入元素浓度更大的半导体来制造。设计中含有一个极薄的沟道,就像阀门一样,断路时载流子(比如,自由电子或空穴)全部消失,通路时充满这种载流子。它的尺寸同样应该可以缩小。廷德尔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去年报告说,通过对这种原子排列的无接晶体管进行计算机模拟显示他们的运行状况完好,而且它的栅极长度只有3.1纳米。
这种栅极长度会使摩尔定律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发挥作用,此后,摩尔定律要想继续发挥作用,就要求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比如,大量的学术人员和工程人员正在思考,如何制造出这样一种晶体管,使得量子沟道成为一种特色,而不是一种缺陷。根据量子理论,电子只有在某个能量级才能获得,这就意味着利用隧穿效应的晶体管可能直接从从弱电流转至强电流,并且不要预热时间。
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晶体管的大小受到单原子大小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还不知这是否就是工程人员最后一个即兴之举。当摩尔博士宣布这一定律时,他本以为定律可能会在10年内有效。具有不可抗拒力量的人类创造力确保摩尔定律的寿命比预想的大大延长了,但这种力量现在正面临着原子物理学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真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