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电子发烧友网! ,新用户?[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电子发烧友网>电子元器件>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新规即将出台 细分应用市场产业快速发展

2016年12月31日 09:36 中国智能制造网 作者: 用户评论(0

  市场、技术和政策三大因素将驱动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随着电子、材料、物理、化学等多方面发展,特别是MEMS工艺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功能、微型化、数字化、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感器不断涌现,形成传感器发展新热点。

  目前,传感器技术从单一的物性型,向功能、技术复合集成以及微型化、多功能、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发展成为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主要趋势。我国已有1700余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产业门类基本齐全,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年总产量已超过20亿只,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其中,声敏、力敏、光敏、气敏、磁敏、RFID六大类别的主流产品,已经具备产业化技术基础和市场应用需求空间,可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 而且,在各行业领域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带动下,不同系统技术协同和智能化标准要求所迫,网络化、智能化传感器将成为今后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又一大趋势。

  在应用方面,无论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火车、高铁、汽车,还是移动终端,包括机器人,都是一个多技术融合与聚集的“平台”,是一个安装传感器的“平台”,它的优劣取决于装了多少个传感器。
 

  比如,高铁的快速发展将为传感器带来巨大市场,按照国家规划,到2030年铁路运营达20万公里(2015年为12.1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达4.5万公里(2015年为1.9万公里),高铁装有数量庞大的传感器来完成车辆、轨道线路、自然环境等的监测,随着中国中车“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将成为高端智能传感器的新的增长点。
 

  再以汽车为例,普通轿车所用传感器数量超过100 只/车,高级轿车所用传感器超过200只/车,按照“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的国家规划,新能源汽车将为传感器带来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
 

  再例如,机器人中有内传感器和外传感器之分,内传感器就是内部之间的活动关节相互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大量数据并传输;外传感器是通过它的五官和外界窗口来实现。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机器人,其性能和功能的优劣,无疑是看其安装了多少传感器,同时看其安装了什么类别和品质的传感器而已。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大数据。传感器不仅可以决定这些“平台”技术高低和性能优劣,同时也可以通过获取声音、温湿度、压力、流量、磁场、气体、形态图样等各种参数指标的变化,来监控“平台”自身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使得“平台”能够安全可靠、健康稳定的有效运行。结合系统体系构架、软件服务模型形成完整的“智能”与“智慧”系统,满足工业领域的智能管理需求。
 

  现阶段物联网示范工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医院、智能高铁、战场感知、机场围界、食品加工、感知石化、智慧农业、现代物流、智能楼宇、生物制药、政府公务、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社区医疗、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四百多个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列入物联网目录,都是应用各类传感器技术与产品的主要市场,也无疑为传感器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此外,传感器不仅可以探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甚至可以感知到我们生命的各种信息,获取人体生理参数指标等大数据,如血糖、血脂、血氧、脉象、心电、脑压、脑电、体温。
 

  我国已“快速、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服务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技助老成为今后创新的又一大方向。相关机构研究,未来从可穿戴到家庭智能终端,以及服务型机器人会形成8万亿元到1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服务型机器人的功能是很强大的,生活指导、娱乐游戏、慢性病护理、健康管控、应急救助等等各尽所需。因此,找到个性化的健康样本值和分析模型是应用技术创新的难点和关键,是通往“智能”与“智慧”的瓶颈,也是创新的目标、任务与方向。结合系统体系构架、服务模式就形成了完整的“智能”与“智慧”系统,满足不同人体的健康管理需求。
 

  这种模型和模式的构架是物联网技术,以及实现智能化智能制造的一个关键要点和难点,也是智能传感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按照层级化的观点,智能传感器无疑也是一种系统集成和网络构架下的共性基础技术。也是当前系统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又一个“瓶颈”。
 

  为了打破产业与应用之间障碍,解决产业对接市场和共性技术产业化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制定国家传感器产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工信部制定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即将出台,明确了传感器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就是智能化传感器,并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确定了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和集成电路工艺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及以市场应用为主导的政策扶持原则。这些规划与政策推动将成为实现产业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化发展必然选择,既可以促进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又可以提升我国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非常好我支持^.^

(1) 100%

不好我反对

(0) 0%

( 发表人:steve )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评价:好评中评差评

      发表评论,获取积分! 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