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发展需调整 企业选择展会的技巧
企业选展“三招”
● 看举办届数
● 看主办单位
● 向同行咨询
“过去的展会多以成就展示为主,注重的是教育和娱乐,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现在的展会则多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目标,以交流为辅助手段。”近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分会(以下简称北京贸促会)副会长徐玉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科博会、中国制冷展、服务业大会、特许加盟展览会……由北京贸促会主办、承办的展览会数量并不多,到现在基本上只剩下了10来个。“过去我们参与的展览会要多一些,现在少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准备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徐玉伟认为,策划展会项目需要综合自己的条件和周围的市场环境。
贸促会办展会:有政府背景也要走市场化道路
“中国的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去参加海外的展览会。政府鼓励这些中小企业走出去,但由于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政府不能给这些企业的对外贸易进行某些直接补贴,但可以对这些中小企业到海外参展的活动进行补贴,帮助他们去开拓海外市场。”徐玉伟表示,这些工作都是由贸促会来完成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最初成立,是当时为了弥补和未建交国家之间“政府外交”渠道,而开拓“民间外交”渠道专门筹建的一个“民间商业组织”,以实现促进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经贸往来的目的。虽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最初的这一功能逐渐淡化,但其在实际国际经贸活动中的功能却尚未淡化,相反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贸促会不仅仅在促进中外经贸往来这点上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对国内的产业发展也提供了强力支持。
目前国内3800多个展览会中,由贸促会、行业协会这些“二政府”机构主办或承办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率。随着外资展览公司的进入,会展业市场化越来越强,一批专业的展览公司迅速成长起来,并开始在具体的展会运作过程中挑起大梁。“但贸促会的资源使其不会退出市场,因为贸促会具有较强的官方背景,更容易把握政策的方向,并且拥有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资源,比如在国内有大量的企业会员,与海外的商业机构有密切的关系。”徐玉伟表示。
“过去是成就展,现在是商业展。伴随着展览目的的转变,展会组织者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个体,组织者要考虑投入和产出,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徐玉伟认为,虽然政府主导举办展会在当前环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但市场化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事实上,科博会、服务业大会的成功背后,虽都有贸促会雄厚政府资源和海外关系的因素,但成功之处还是抓住了市场供需的规律。
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科博会后的又一个辉煌?
北京贸促会主办、承办的展会数量并不多,知名展会也只有科博会、制冷展、特许加盟展等少数几个。“过去参与的展览会要多一些,现在少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下半年要举办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徐玉伟透露,现在已经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提案已经上交,今年下半年将会举办第一届。
徐玉伟在提到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同时也多次提到了科博会。“当时首都经济提倡降低能耗、降低污染,这些内容展览公司是不会研究的,但贸促会是要研究的。北京的科研机构比较多,高科技企业也比较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举办科博会最初就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北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徐玉伟说,“今年北京出台的‘十一五’规划着重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筹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正是顺应了政府的这一指导方向。”
在提出“去经济”概念之后,北京的定位改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相应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被写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据了解,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超过了960亿元,其增加值约占北京生产总值的14%,目前北京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已达10余个。“和科博会一样,北京贸促会将辅助北京市政府做好发展城市经济的工作,筹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就是具体的举措之一。”
“并不是跟深圳文博会的风,北京的确是有这个需求,我们筹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是顺应了北京市场的需求。当然,我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去借鉴文博会的成功经验,这两届文博会我们都有派人去参加学习。”讲这段话的时候,徐玉伟的态度十分坦诚。
企业如何选展会:“三招”识展会
中国展会数量超过了3800个,并且这一数目仍在不断增加。虽然有说法称这一数目并不太大,但由于同类选题偏多,仍然有展会“过剩”的说法。展会“过剩”的现状,加上还存在诸如骗展之类的问题,导致企业在选择展会的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会举办地是否是产业集基地?是否是一个交易基地?市场辐射范围如何?基础设施如何?交通是否便利?国际级别的展会还要看其是否是一个国际交往城市。例如,参加科技类的展览会当然要首选北京和深圳,即北京科博会和深圳高交会。”徐玉伟认为,这些都是企业选择展会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在分析完这些因素之后,还有三件事要做,通过这‘三招’可以最终确定是否参展。”
首先是看展会举办届数。第一年举办就很成功的展览会不多,举办届数越多说明其生命力越强。同时,举办届数多也说明这个展会是一个负责任的机构或展览公司举办的,肯定不是“捞一票就走”的机构或公司。此外,举办多届的展览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资源,有了品牌保证。
其次看展会的主办单位。现在市场上存在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很多展览会都是一些单位挂了名字而已,甚至展览组织者并没有获得挂名单位的许可,所以要先打电话到“主办方”单位咨询情况。确定了主办单位的真实身份之后,再了解这个主办机构或展览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其是否有真正的实力,判断其在业内的影响力。
最后一个办法是向同行咨询。看同行是否参展,虽然是一种从众心理,但在消费市场上却常常被应用,大家都买的商品,质量一般都会有所保证。对于选择展会更是如此,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同行会参展,那说明这个展览会的规模一定不会太小,会有一定的基础。
人物志
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分会副会长
1992-1999年,北京市王府井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从事房地产和商贸项目的开发
此前曾在北京市第十四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后到北京市团市委工作,主要运作一些大型青少年教育活动
● 看举办届数
● 看主办单位
● 向同行咨询
“过去的展会多以成就展示为主,注重的是教育和娱乐,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现在的展会则多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目标,以交流为辅助手段。”近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分会(以下简称北京贸促会)副会长徐玉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科博会、中国制冷展、服务业大会、特许加盟展览会……由北京贸促会主办、承办的展览会数量并不多,到现在基本上只剩下了10来个。“过去我们参与的展览会要多一些,现在少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准备在今年下半年举办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徐玉伟认为,策划展会项目需要综合自己的条件和周围的市场环境。
贸促会办展会:有政府背景也要走市场化道路
“中国的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去参加海外的展览会。政府鼓励这些中小企业走出去,但由于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政府不能给这些企业的对外贸易进行某些直接补贴,但可以对这些中小企业到海外参展的活动进行补贴,帮助他们去开拓海外市场。”徐玉伟表示,这些工作都是由贸促会来完成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最初成立,是当时为了弥补和未建交国家之间“政府外交”渠道,而开拓“民间外交”渠道专门筹建的一个“民间商业组织”,以实现促进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经贸往来的目的。虽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最初的这一功能逐渐淡化,但其在实际国际经贸活动中的功能却尚未淡化,相反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贸促会不仅仅在促进中外经贸往来这点上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对国内的产业发展也提供了强力支持。
目前国内3800多个展览会中,由贸促会、行业协会这些“二政府”机构主办或承办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率。随着外资展览公司的进入,会展业市场化越来越强,一批专业的展览公司迅速成长起来,并开始在具体的展会运作过程中挑起大梁。“但贸促会的资源使其不会退出市场,因为贸促会具有较强的官方背景,更容易把握政策的方向,并且拥有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资源,比如在国内有大量的企业会员,与海外的商业机构有密切的关系。”徐玉伟表示。
“过去是成就展,现在是商业展。伴随着展览目的的转变,展会组织者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个体,组织者要考虑投入和产出,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徐玉伟认为,虽然政府主导举办展会在当前环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但市场化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事实上,科博会、服务业大会的成功背后,虽都有贸促会雄厚政府资源和海外关系的因素,但成功之处还是抓住了市场供需的规律。
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科博会后的又一个辉煌?
北京贸促会主办、承办的展会数量并不多,知名展会也只有科博会、制冷展、特许加盟展等少数几个。“过去参与的展览会要多一些,现在少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下半年要举办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徐玉伟透露,现在已经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提案已经上交,今年下半年将会举办第一届。
徐玉伟在提到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同时也多次提到了科博会。“当时首都经济提倡降低能耗、降低污染,这些内容展览公司是不会研究的,但贸促会是要研究的。北京的科研机构比较多,高科技企业也比较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举办科博会最初就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北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徐玉伟说,“今年北京出台的‘十一五’规划着重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筹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正是顺应了政府的这一指导方向。”
在提出“去经济”概念之后,北京的定位改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相应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被写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据了解,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超过了960亿元,其增加值约占北京生产总值的14%,目前北京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已达10余个。“和科博会一样,北京贸促会将辅助北京市政府做好发展城市经济的工作,筹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就是具体的举措之一。”
“并不是跟深圳文博会的风,北京的确是有这个需求,我们筹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是顺应了北京市场的需求。当然,我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去借鉴文博会的成功经验,这两届文博会我们都有派人去参加学习。”讲这段话的时候,徐玉伟的态度十分坦诚。
企业如何选展会:“三招”识展会
中国展会数量超过了3800个,并且这一数目仍在不断增加。虽然有说法称这一数目并不太大,但由于同类选题偏多,仍然有展会“过剩”的说法。展会“过剩”的现状,加上还存在诸如骗展之类的问题,导致企业在选择展会的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会举办地是否是产业集基地?是否是一个交易基地?市场辐射范围如何?基础设施如何?交通是否便利?国际级别的展会还要看其是否是一个国际交往城市。例如,参加科技类的展览会当然要首选北京和深圳,即北京科博会和深圳高交会。”徐玉伟认为,这些都是企业选择展会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在分析完这些因素之后,还有三件事要做,通过这‘三招’可以最终确定是否参展。”
首先是看展会举办届数。第一年举办就很成功的展览会不多,举办届数越多说明其生命力越强。同时,举办届数多也说明这个展会是一个负责任的机构或展览公司举办的,肯定不是“捞一票就走”的机构或公司。此外,举办多届的展览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资源,有了品牌保证。
其次看展会的主办单位。现在市场上存在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很多展览会都是一些单位挂了名字而已,甚至展览组织者并没有获得挂名单位的许可,所以要先打电话到“主办方”单位咨询情况。确定了主办单位的真实身份之后,再了解这个主办机构或展览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其是否有真正的实力,判断其在业内的影响力。
最后一个办法是向同行咨询。看同行是否参展,虽然是一种从众心理,但在消费市场上却常常被应用,大家都买的商品,质量一般都会有所保证。对于选择展会更是如此,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同行会参展,那说明这个展览会的规模一定不会太小,会有一定的基础。
人物志
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分会副会长
1992-1999年,北京市王府井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从事房地产和商贸项目的开发
此前曾在北京市第十四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后到北京市团市委工作,主要运作一些大型青少年教育活动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