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新闻EDA技术电源技术无线通信测量仪表嵌入式类电子技术制造技术半导体网络协议展会实验家电维修 3G  
  下载:EDA教程电源技术电子书籍电子元件无线通信通信网络电路图纸嵌入式类单片机传感/控制电子教材模拟数字
.... 音视频类
消费电子机械电子行业软件C/C++FPGA/ASIC规则标准家电维修DSPIC资料ARM软件电路图电子技术论坛
 
位置:电子发烧友 > 电子百科 > 外接配件 > 液晶显示器 >OLED的结构的及工作原理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OLED的结构的及工作原理

作者:本站  来源:www.elecfans.com  发布时间:2010-1-5 9:20:19  [收 藏] [评 论]
  OLED的结构的及工作原理

高科技材料之新一代平面显示器

        续上一讲....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 CRT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价格不断的滑落,许多生产显示器的厂家转而追求利润较高的 LCD市场。同时,也因为LCD本身就有辐射低,节省空间等诸多优点,加上 TFT LCD 的技术日渐成熟;消费者虽不满意 TFT LCD 的速度和色彩,但也逐步增加了使用频率。TFT LCD 不仅成为显示器的主流,更是许多小型消费电子产品显示频幕的首要选择。尽管 LCD 的优点相当多,但相对的 LCD 的反应时间慢、视角范围小、色彩对比低等,还是让一些专业领域的使用者无法去接受 LCD 这样一个产品。为了突破困境,更新一代的显示器技术转而向『材料』领域探询解决的方针和办法,目前最受瞩目的主要有『OLED 有机发光技术』和『PDP 电浆显示技术』。

Dr. Ching W Tang 邓青云博士

  提到 OLED 技术的研究,就不得不提 邓青云博士(Dr. Ching W Tang),他出生于香港,毕业台湾大学化学系。自 1975年开始加入 Kodak 柯达公司 Rochester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直到现在。发现 OLED 本身就是一件意外(在 Mr.OH!  的讲座中,我们提及了许多次科学新发现都是从一些出人意外的小事件开始!)回溯到1979年的一天晚上,邓青云博士(Dr. Ching W Tang)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回到实验室后,他竟发现在黑暗中的一块做实验用的有机蓄电池在闪闪发光!为OLED的诞生拉开序幕。到了1987年,同属柯达公司的汪根样博士和同事 Steven 成功地使用类似半导体 PN结的双层有机结构第一次作出了低电压、高效率的光发射器。 1987年的这项实作,为了 Kodak 生产 OLED 显示器奠定了基础。到了 1990年,英国康桥的实验室也成功研制出高分子有机发光原件。1992年康桥成立的显示技术公司CDT(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这项发现使得 OLED 的研究走向了一条与柯达完全不同的研发之路。

制作 OLED 的材料

OLED example

         目前世界上针对 OLED 研究以及集中到其使用的有机发色薄膜材料选择上,大体上来说,以美国为首的 Kodak 公司选择了染料(Dyestuff)或颜料为主的低分子材料作为 OLED发色材,而以共轭高分子为主的研发的则以荷兰飞利浦公司为主导,制作出 PLED(Plo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由于美国柯达公司研发甚早,加上已经拥有多项关键材料专利,柯达已经有能力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现实产品之中,包括日本的 Pioneer、 SANYO Electric、TDK、国内的铼宝、东元激光以及光宝公司等,都获得 KODAK 授权使用此一技术。

       Kodak 公司擅长的低分子OLED制造技术,主要是藉由热蒸镀 (Evaporating)搭配金属屏蔽技术将材料涂布于画素之中,耗工步数比制作 TFT LCD 少得多,仅需 68步,也因此可以增加良率、降低成本。而 PLED 材料则是使用离心力均匀涂布或喷墨印刷(Ink Jet Printing)技术将其分散于画素之中,两者工法所耗之成本与制造良率其实相差不多。

OLED的结构

  到底什么是 OLED? OLED 全名叫做有机发光二极管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与 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不同类型的产品。部分国外又称 OLED 为有机电激光显示 (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 OELD)。

        OLED的基本结构(详见右图)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极相连,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包成如三明治的结构。整个结构层中包括了:电洞传输层(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当电力供应至适当电压时,正极电洞与阴极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产生红、绿和蓝 RGB 三原色,构成基本色彩。OLED的特性是自己发光,不像 TFT LCD 需要背光,因此可视度和亮度均高,其次是电压需求低且省电效率高,加上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构造简单,成本低等,被视为 21世纪最具前途的产品之一。

OLED的驱动方式

         不过,OLED也与 LCD 一样其驱动方式也分为主动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下依照定位发光点亮,类似邮差寄信,主动式则和 TFT LCD 相同在每一个 OLED单元背增加一个薄膜晶体管,发光单元依照晶体管接到的指令点亮。简言之,主动 / 被动矩阵分法,主要指的是在显示器内打开或关闭像素的电子开关型式。

*          被动式矩阵的应用
LCD: 开发近30年的技术,现在用途限于黑白字幕的行动电话显示屏、相机状态显示屏等以及某些简单小型的电话及低阶 PDA 的彩色屏幕。
OLED: 1999年首度商业化, 技术仍然非常新。现在用在一些黑白/简单色彩的汽车收音机、行动电话、掌上型电动游乐器等。都属于高阶机种。

*          主动式矩阵的应用
LCD:开发近 10 年的成熟技术, 但仍然不断快速更新。几乎都是高分辨率、高质量的彩色平面显示器 (包括所有相机机背、摄影机屏幕、笔记型计算机皆使用),又称 TFT LCD
OLED: 崭新技术。已经引起巨大的回响, 期望在未来成为主流技术。 Kodak LS633 系第一款商业化数字相机产品。

OLED的特色与关键技术

        过去的市场上 OLED 一直没办法普及,主要的问题在于早先技术发展的 OLED 样品大多是单色居多,即使采用多色的设计,其发色材料和生产技术往往还是限制了 OLED 发色的多样性,特别是『蓝色』这个关卡,让OLED一直无法突破,直到左近才由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开发出长寿命高分子型蓝色OLED材料,住友化学号称:『这个材料可实现了1万个小时的寿命』,有效提高 OLED 的寿命与实用性。

        实际上 OLED 的影像产生方法和CRT显示是一样,皆是藉由三色 RGB 画素拼成一个彩色画素;因为 OLED 的材料对电压呈线性反应,所以能够在不同的驱动电压下显示不同的色彩强度。 OLED的特色在于其核心可以做得很薄,厚度为目前液晶的1/3,加上 OLED为全固态组件,抗震性好,能适应恶劣环境。OLED 主要是自体发光的让其几乎没有视角问题(见附图)与 TFT LCD 相比,即使在大的角度观看,显示画面依然清晰可见。OLED的原件主要是依靠电压来调整,响应速度要比液晶组件依靠电场反应来得快,比较适合当作高画质电视使用。OLED 的另一项特性是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旧有的液晶技术在零下75度时,即会破裂故障,OLED 只要电路未受损仍能正常显示。此外,OLED 的效率高,耗能较液晶略低还可以在不同材质的基板上制造,甚至能成能可弯曲的显示器,应用范围日渐增广。

        虽然,OLED 比较 LCD 在优势上占尽十足,不过其仍有几个的缺点包括使用寿命仍不及LCD,如果要应用在电视上必须要能达到 10000小时以上的寿命,而现在的 OLED 技术大约刚好跨过这个门坎,另一项问题则是 OLED 的各个色彩不均的问题,原因是红绿蓝这三个画素都需要不同的驱动电压,导致色彩平衡性较差,精细度有待加强。这些因素使得目前OLED比较适合不经常使用的消费电子设备,例如:PDA、数位相机、行动手机等等。

OLED的未来发展

 

Kodak LS633 之后,就再也没有推出过 OLED 的数位相机了,除了手机族群外
哈苏 Ixpress CFH 数字机背突破传统以 2.2英吋OLED24 bit Color的新设计使其更适合在户外使用打开了OLED新的一页

  目前从事OLED的商业开发全世界约 100多家厂商,先前提过 OLED 目前的技术发展方向分成两大类,日、韩和台湾倾向 Kodak 的低分子OLED技术,欧洲厂商则以 PLED为主。两大集团中除了 KODAK 联盟之外,另一个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的飞利浦公司现在也联合了 EPSON、DuPont、东芝等公司全力开发自己的产品。  

上一篇电子百科:背投电视的画中画功能 下一篇电子百科:UPS类型
相关技术应用阅读 相关技术资料下载
    没有相关技术应用
∷相关电子百科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热门技术应用

    站长推荐

     

     
    关于本站- 意见反馈 - 网站导航 - 帮助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使用条款 - 安全承诺 - 友情连接 - 欢迎投稿
    站长QQ:39550527 Powered by: 飓风网络(电路图
    Copyright 2006-2008 Elecfans.Com.电子发烧友: 粤ICP备07065979号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