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可控硅充电机制作(四)
电路原理
我们知道,可控硅是一个可控制的单向导电开关,在交流电路中具有整流作用,而且整流出的电压受控于控制极脉冲电压的大小和宽度。根据这个原理,将可控硅串联于220V交流电路中,并利用单结管电路作为可控硅控制极的控制电路,以实现直接整流交流电的目的。
如图1所示电路,其中3CT、C1、R1组成整流电路,可控硅3CT为核心整流元件,在控制极脉冲[如图2(b)所示波形]的作用下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C1和R1串联后并接于可控硅的两端,其作用是保护可控硅不被击穿,称为阻容保护。其实质就是将造成“过电压”的能量变成电场能量储存到电容器中,然后释放到电阻中去消耗掉。
具体来说,当可控硅换向时,由于残留载流子的存在,在反向电压的作用下,将以反向电流的形式流过回路,当反向阻断能力恢复时,电流迅速减少,若回路中有电感存在,将会产生一个比工作电压高数倍的尖峰脉冲,有可能使可控硅击穿。在可控硅两端并联电容C1后,利用电容器C1上电压不能突变的规律,可以减缓电压的上升。从电容器充放电电流公式
i=dq/dt=C1*duC1/dt
得
VC1=1/C1*∫idt.
可以看出,将C1取得足够大,而尖峰脉冲的时间都很短,故C1上电压的终值可限制在可控硅的允许范围内。电阻R1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阻尼电容C1和电路中的L形成振荡;另一是限制电容C1放电时的电流上升率,因为当可控硅未导通时,电容器是储积着电能的,一旦可控硅被触发导通,电容C1上的电荷立即经可控硅形成短路放电回路,若没有电阻R1限流,这个放电电流的瞬时值可能很大,电流上升率若超过其极限值,可能使可控硅损坏。
由R2、D1、D2、D3、R1、RW、C2、R4、BT33、R3及D4组成控制电路,产生触发脉冲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从而实现输出电压大小的控制。其中R2、D1部分产生降压整流作用,向触发电路提供直流偏置电压。
D2、D3起稳压作用,使单结管输出的脉冲幅度和每半周产生第一个脉冲(第一个脉冲使可控硅触发导通后,后面的脉冲都是无用的)的时间不受交流电电源电压的波动的影响,触发电路能稳定工作。
RW和R3称充电电阻,R5为放电电阻,R4为温度补偿电阻。电源接通后,电流经D1整流后,由电阻RW、R3对电容C2充电,当E点电位达到单结管的导通电压后,单结管导通,产生触发脉冲,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R5决定放电的快慢,影响着输出触发脉冲的宽度t见图(2)b波形。如果改变电位器RW的电阻值,例如,增大阻值,电容器C2的充电变慢,因而每半波出现第一个脉冲的时间后移,从而使可控硅的导通角变小,输出电压的平均值也变小。因此改变RW是起移相的作用,达到调压的目的。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