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9年最早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如果说2013年的物联网在喧嚣中前行,那么2014年的物联网则是伴随着希望前行,而且曙光渐现。我们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关键词包括: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智能家居、智慧城市。
车联网
说到物联网不可遗漏的当然是车联网,早在2012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期间,中国移动就展示了基于TD-LTE的4G车联网概念产品,而现阶段,在4G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车联网的发展愈发迅猛。不仅仅巨头Google一直在深耕车联网,我国自主车企当中也有厂商在积极跟进,最早试水车联网技术的是上汽集团,一直走在本土开发车联网的前列,其inkaNet系统被广泛搭载在荣威350、荣威550、W5以及MG5等多款车型上。目前几乎所有的整车企业都在车联网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未来车联网技术将重新定义汽车DNA。借助无线通讯,城市内车与车之间,车与建筑之间,车与人之间都将建立更加智能紧密的互联。
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并且将电视、电脑、手机都可以和汽车里的屏幕连接在一起,驾驶过程中娱乐化的程度大大加强。
在信息通信业的全力参与下,现今的车联网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联网的智能汽车的发展意味着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通信业和政府建立协同的生态环境,彻底改变现有汽车制造业、消费电子、智能交通分离的格局,大幅提升汽车智能化、交通效率和安全、以及创新用户体验。
而无人驾驶被人认为是车联网的终极目标,无人驾驶车依赖的技术很多,比如导航、雷达、庞大数据计算等,要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和物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尽管车联网不过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情,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则极大的推动了车联网的进展。车联网技术是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和智能化交通的第一步,而在无人驾驶技术普及的第一阶段,车联网技术将迎来爆发期。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车联网”无疑是最热关键词之一,而这种热度随着2014年的到来仍在升温,未来车联网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国内,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实践应用,交通运输、汽车制造等传统相对独立的产业正在被打破行业界限,逐步利用信息化走向行业大融合。
云计算
眼下,整个商业世界的格局和秩序早已被互联网的力量改造得面目全非。技术潮流变了,交付方式变了,应用习惯变了,客户需求变了,而且在云的时代里,改变发生得更快,越来越快。
云计算的最早提出者是Google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2006年秋,他向谷歌董事长兼CEO施密特提出了“云计算”这一计划。现在云计算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众多厂商跟进,据了解,很多知名的主流IT公司都在搞云计算,而且这些高端业务和新业务的发展非常快速,现在百度、阿里巴巴、瑞星、微软等企业都在大规模招聘云计算研发人才。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
2008年开始,微软公司就一直在为云计算计划布局。
2009年,英特尔开始投入巨资研究云计算。
2009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的长期性云计算计划。
2010年08月17日,上海正式发布《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即“云海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上海将被打造成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中心,并为全国提供优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2014年初,英特尔宣布将推出云计算服务新标识“Intel® Cloud Technology”,旨在鼓励更多的云计算公司使用英特尔处理器驱动的服务器,让品牌更具辨识度。据悉,英特尔正在与全球16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将“Powered by Intel® Cloud Technology”(由英特尔云技术驱动)添加到这些云服务提供商的网站和其他相关营销信息中。
2014年1月17日,IBM公司宣布计划投入超过12亿美元大规模拓展其全球云的部署。这项投资包括建立旨在为客户带来更大灵活性和透明度的数据中心网络,并让客户更好地在云端管理自己的数据、运行他们的业务以及在云端部署IT运营。根据IBM的计划,2014年IBM计划从遍布全球五大洲15个国家的40个数据中心提供云服务。
2014年,云计算时代特征愈加明显,对其中的变化也倍感清晰。现在整个社会都进入了完全的信息化时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被信息包围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就更史无前例地依赖于低成本、易获取的信息服务。
而且云计算的出现,使得整个IT行业内出现了“云手机、云输入、云经济、云管理、云物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多个红得发紫的云概念,甚至被认为有望在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为IT产业带来第四次革命。在这场革命的浪潮中,每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保存和利用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被称之为“完全的信息化时代”的变化,无疑会给市场带来潜在的巨大商机。任何专注并持续于云计算领域的创新性企业都将伴随着这场潮流获得长足发展。
北斗导航
导航的市场需求正快速起步,在国内,百度、谷歌、高德等IT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导航系统,对位置能进行准确的判断。
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自从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运行以来,我们相信未来车载导航会逐渐从GPS转到北斗上来。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渐提供持续可靠的定位服务,我国已经开发出北斗车载导航产品。在未来两年内,投入运行的车载导航终端将达到千万台,由此产生的汽车电子信息增值将超过千亿元。
截至2013年底,道路运输行业北斗/GPS兼容车载终端安装到位已经接近15万台,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成为北斗民用产业化的最大引擎。这是超出市场乃至规划预期的。
根据北斗产业化最初设想,该产业应用将沿着军用(集采、专装)-行业应用-大众市场的顺序展开。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曾表示,包括医疗、交通、电力、金融等智能终端产品,将是未来关注的热点。
但显然,目前的市场和资金都在向车载终端聚集,这脱离了北斗产业化的最初设想,但是这是市场化的自然选择,而这一选择的受益者就是车载导航产业链。
车载终端有两个主要用途:定位监控和导航。据统计,2013年,全国北斗车载监控产品每月产销量达近万台。分析人士指出,示范工程只是开始,未来营运车辆都要换装北斗,这将是上千万台的市场。
而且北斗更是车联网的基础,被称为“北斗系统应用元年”的2013年刚刚翻过一页,北斗通信导航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在2014年也迈入飞跃式发展阶段。芯片是卫星导航应用的最核心部件,中国芯片商的研发科技力量迅猛崛起,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在试运行一周年之后,正式开始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这意味着,2014年将是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元年后的新开始,而中国“北斗”国际化的脚步亦将大幅迈开。
大数据
整个世界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将有近200亿个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这些设备不仅是电脑,更有汽车、工厂设备、数字标牌等。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设备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到2020年,人类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0ZB,全球范围内服务器的数量将会增加10倍,而由企业数据中心直接管理的数据量增加14倍,IT专业人员的数量增加1.5倍。
2013年,世界朝着数字时代又进了一步。这是一个变化的新纪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比工业革命大2-3倍。世界数据总量的90%左右是在过去两年里创造出来的。到2020年,储存数据数量将比2010年大50倍。许多权威人士认为这一数据大爆炸堪比新型石油,甚至是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
正如街谈巷议的传闻一样,不管你走到哪里,关于“大数据”的讨论无处不在。我们看看那些大佬是怎么说的。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中国区总监凌琦认为,大数据时代条件下,不仅对英特尔公司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整个业界提出了严峻挑战。不同的是,英特尔公司更多的是在硬件层面。而只有硬件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为不同解决方案提供对于大数据的存储、分析、价值挖掘的可能性。
IBM硬件掌门人Rod Adkins:智慧的运算应对大数据时代。当前全球IT领域有了令人振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现在每天有大量数据和信息生成,这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机会;数据中心的挑战也为IT提供了新机会。
“大数据”已经成为2013年最为热门的技术词汇之一。相关市场在发展极为迅猛的同时,也在过去一年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看到Hadoop以及围绕其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从单纯作用于天才程序员及工程师的技术范畴转化为可资数据科学家利用的资源。企业已经开始接纳大数据技术,并将应用程序投付实际生产当中。
但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中,这一新兴技术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诸如IBM、英特尔、甲骨文、SAP、EMC、VMware等巨头都陆续推出了各自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在大数据的捕获、组织、分析、决策上花功夫,我们相信2014年的大数据不会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会——付诸行动。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历经了几十年,但只有近几年才逐渐的火热起来,功能也不断的完善。2013年,智能家居风头正劲,引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追求理想生活的用户迫切需要有全新的智能单品不断出炉,新智能家电,这包括家庭自动化设备、智能照明、智能锁和智能恒温器等。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的CES大展上,基于家庭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产品大放异彩。
据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IIPA,简称国际物促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三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速不断提升,到2016年预计可达到29.17%。同时,市场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预测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80亿元。
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数码恒温器生产商Nest,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瞬间掀起了一场产业“地震”。谷歌窥视智能家居已久,就在去年,谷歌还发布了 Chromecast,用户只要将其插在电视HDMI接口上,就可以把智能手机上的视频推送到电视屏幕,结果引来了一片好评。但谷歌发现,这只是简单进入客厅的方式。而通过收购,谷歌就能借助Nest的自动室温调节和智能烟感,以智能体验方式而非简单的娱乐方式进入了客厅,进而顺利开拓出更广阔的视野——人们的家庭生活。
智能家居在现在已经不单单有智能灯光控制、智能电器控制、智能背景音乐等,并且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2014年,我们认为重点方向有三个。
第一是无线智能家居大行其道,
第二是云计算无处不在,
第三则是设备使用呈现全方位人性化。
已经逝去的2013年是中国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国家接连出炉物联网相关政策和发展意见,对智能家居起到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智能家居从前几年的平稳升温期进入到爆发性增长期,这一年被称为是智能家居普及元年,市场进入总爆发的临界点。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而早在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而我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正式迈入“实践探索”阶段,各城市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早在2011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对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纲领性要求,明确了发展路径。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发布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90个)之后,智慧城市发展更是迅猛,特别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看,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包含的多个内容的一个子系统,也是智慧城市主要的信息来源。视频监控是近几年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视频摄像机,因为能够直接显现、实时反映现场情况,已经成为智慧社区、平安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2013年智能安防正如火如荼发展起来。
2014年,智慧城市依然持续“火热”。无论是服务民生还是新技术应用,中国智慧城市决策者和参与者们都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中寻找落地的路径。
我们相信面对新开启的2014年,智慧城市发展只需要迈过一些必须面对的困难(“大数据”需要去伪存真、标准缺失、避免重复盲目建设),必然会更快速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个部委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2013年上报至国务院。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引导。借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结束政出多门、盲目建设的“乱象”,进入统筹推进的新阶段。
结语:
物联网是时下最火热的概念之一,我们从谷歌花3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生产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报警器的智能家居初创企业Nest就可以感受一二。2014年,物联网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电子产业链,在楼宇自动化、物流产业、医疗健康、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都有典型的应用,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