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国推出“机构精简计划”,也正是这一举动,触及到部分员工利益,成为中芯在控制权争夺风波中被竞争对手攻击的重要内容
2009年11月,了结专利纠纷官司的中芯国际元气大伤。创始人张汝京下台,江上舟找来了王宁国。
翻看王宁国履历,这是一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销材料学及工程系博士学位的王早年就职于美国应用材 料公司,曾任应用材料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亚洲区总裁。2005年9月,王被聘任为华虹集团CEO及附属公司华虹NEC董事长,负责组建12英寸半导体生产 线,后因资金问题项目暂时搁浅,王随后离职。
王宁国上任后,江上舟为公司制定了“双i战略”,即国际化、独立化发展。所谓国际化,就是运用国际化人才,充分遵循国际产业游戏规则进行国际市场竞争,将中芯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独立化则是指中芯国际的发展不受任何独立股东和外部势力的控制独立运营和发展。
而在公司发展的具体目标上,据王的一位部下回忆,王制定的策略是,避开台积电的正面竞争,力争使中芯国际成为客户的“最优备选”(芯片代工业的 客户通常会选择两家代工厂商,以便增加谈判筹码、灵活进行产能调配)。第二,则是帮助本土半导体设备、材料和设计公司发展,完善本土产业链。
今年3月,王宁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上任后主要做了几件事:组建团队、成本控制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团队方面,注重国际化经验,无论是首 席商务官、运营官,还是财务官、行政官,都拥有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历。日后与他决裂的首席运营官杨士宁,也正是由王此时亲自招致麾下的。
在成本控制方面,王宁国推出“机构精简计划”,“自上而下”进行机构重组和融合,裁撤了部分员工。不过,也正是这一举动,触及到部分员工利益,成为中芯在控制权争夺风波中被竞争对手攻击的重要内容。
幸运的是,得益于全球半导体业的大势转旺,尤其是代工市场的增长创历史新高,2010年,中芯国际公司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好消息提振了整个半 导体业。与此同时,以盈利为导向的内部调整也开始发挥作用,公司毛利率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7.6%上升到2010第四季度的23.9%。
然而此时,危机开始隐现。在一次内部董事会上,大股东大唐电信提议,提升杨士宁为EVP(excutive vice president执行副总裁),EVP是副总裁中级别最高的职位。相关人士称,在此之前,董事会其他成员对此项提议并不知情。而在公司内部,有关COO 杨士宁与CEO王宁国不和的传闻也开始出现。
记者在此前调查中了解到,在今年5月进行的一次内部审计中,COO杨士宁被有关行政部门查出涉嫌逃税,这份由行政部门提供的审计文件被提交给公 司薪酬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主席陈立武认为,公司负有潜在纳税责任,对上市公司影响重大,因此建议提请董事会决议。但是,在大股东大唐的主张下,最终决 定将此“封存”。
知情人士称,江上舟去世后,6月30日,也就是中芯国际年度股东大会第二天,大唐电信在没有知会董事会秘书的前提下,召开临时董事会,提请董事会任命杨士宁成为公司执行董事。得知上述消息后,张文义、刘遵义、陈立武和川西刚四位董事拒绝参加。
最终,杨士宁未被选为执行董事。但是自此,中芯国际主要海外股东和以CEO王宁国为首的主要管理团队,与大股东大唐电信和COO杨士宁为首的部分人士公开决裂,直接导致了日后的争权大战。
“妥协结果”张文义:面对中芯两大危机
没有人怀疑,这将是个过渡性方案,中芯国际的未来,仍需一个可以令投资人、股东、员工都能满意的CEO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任董事长、代理CEO张文义更像一个“符号”。从进入董事会起,张便一直代表着已故董事长江上舟的意志。原CEO王宁国的离职、张的出任,表示出大股东大唐电信的暂时性妥协,也代表了海外投资人抵制行动取得的初步胜利。
业内人士分析说,张文义此时的出任,对稳定中芯国际的局面非常有利。首先,由于中芯国际的主要股东分别隶属不同地级政府、工厂也分布在各地,张 在政界的人脉和背景可以帮助中芯国际协调好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关系。其次,芯片制造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因此需要站在更宏观角度对产业进行布 局,张在电子工业部的经验可以帮助中芯争取更好的政策。第三,张本人有过半导体产业从业经历,能够服众。
但是,没有人怀疑,这将是个过渡性方案,中芯国际的未来,仍需一个可以令投资人、股东、员工都能满意的CEO。有消息称,中芯国际正在积极物色人选,有望从外部聘任职业经理人。
然而眼下,全球代工厂都面临着“接班人”问题,无论是AMD、三星,还是台积电、Global Foundry,都在积极物色CEO的人选。全球产业面临的共同性难题加之中芯国际当下的特殊情况,使得寻找新任CEO的工作难度倍增。
危机还不止于此。记者了解到,矛盾爆发后,中芯国际的主要客户曾致信相关董事,表达出了高度的关注和担忧,中芯国际随时面临撤单危险。而在先进工艺制程上,原本制定的赶超计划被打断,也妨碍了公司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另一大难题在于融资。根据中芯国际今年3月公布的计划,公司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销售额达50亿美元,即相比2010年的15.5亿美元增 长3倍以上。技术目标是能达到32纳米以及满足中国IC设计业每年20-30亿美元的订单加工。到2015年时12英寸产能可达每月16万-17万片,几 乎是目前产能的3倍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假设投入/产出比接近2:1,中芯要实现上述2015年的目标,大体上每年需投资20亿美元,即总量达100亿美元的投资。与之 相比,加上今年中投以及大唐的融资,总额度也不过仅有3.5亿美元左右。相应于中芯国际每年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尚有很大缺口。
记者手记 最大输家是中芯国际
吵了大半个月,中芯国际的内讧风波总算暂时平息。董事长兼代理CEO张文义的出任,让局中的利益各方内心暂时平衡。毋庸置疑,这场涉及董事会、企业高管争权的风波最后没有赢家,最大输家是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集各种符号于一身,比如,先进科技制造代表、本土半导体产业标杆、创新型公司。它的发展,代表着中国在上游基础科技制造工业领域的水平。此次风波,折射出中芯作为一家本土创新型高科技公司追赶国际产业的典型困境,即如何在政府意志和国际市场之间取得平衡?
具体地说,作为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战略产业,半导体制造需要国家投入,以多种形式进行支持;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分面向国际竞争、充分市 场化的产业,作为追赶者,需熟悉并懂得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但是,“政府之手”的边界该如何制定?企业如何在国际产业规则和本土产业“潜规则”间取得平衡?
中芯一案,正是因各方对此理解不一,才导致董事会及管理层内部产生严重分歧。
代表政府资本意志的大股东大唐电信的典型思维是:作为本土企业标杆,首先必须“政治正确”,控制权当需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而作为重要出资 人,大股东对公司战略及重要人事变动行使指挥权力符合商业逻辑。更多海外投资人则认为,在商言商,企业首先要盈利、要壮大、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才 是对本土产业负责的表现,对公司既有战略和管理层的任性变更,将导致公司贻误技术和市场追赶的重要窗口期。
两种意见看似冲突,但若以企业和产业发展大局为重,最终利益却可以统一。不妨做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国资控股并行使管理权,但由于管理水平及 能力不佳以及产业经验缺乏,中芯国际竞争力并未显著得到提升。另一种假设是,国资控股但放手管理,中芯遵守国际产业游戏规则迅速发展壮大。哪一种对本土产 业发展更具推动作用?答案一目了然。
对中芯国际来说,此次风波造成的伤害已经太深。张文义的出山,也仅是个暂时的平衡。谁来正式接任CEO,对公司未来走向至关重要。大戏还未落 幕,但是“鲜血不能白流”。本文通过对风波前后中芯国际重要历史片段和人物的总结,还原一个在“矛盾与困难中前行”的追赶者形象,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对追 赶中的中国高科技业予以反思和警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