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今日中国市场上的地位无人撼动,但在当年,英特尔的决策者们对该不该进入中国、何时进入中国、进入中国后能不能取得好的业绩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在戈峻看来,当年信心不足并非是看不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而是因为当时中国国内的产业成熟度实在太低。
对当时的英特尔而言,要将自己的技术植根于中国,有两块土壤可以选择,一块是中国的市场,另一块是中国的产业。
“两者之间的选择既是策略的选择,又是战略的抉择,因为它影响着不同的合作模式,进而决定着我们在中国的未来。”戈峻谈到,如果仅仅立足于中国的市场,在当时中国的状况下既直接又简捷实用,因为只需把芯片产品源源不断地直接输入中国市场即可,但英特尔最终的战略重心还是定位于与中国产业合作。
但很快,英特尔便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虽然大多数国内PC厂商认为英特尔的技术很好很强大,但是太过超前。国内厂商更感兴趣的反而是一些“基础”问题,比如英特尔的组织架构、如何建立一个PC生产线等。
“英特尔从来没有在哪个国家遇到和中国一样的情况,要面对一个刚处于萌发阶段的产业,英特尔自己的战略、策略也不是很清晰,别的地方已经做成熟的很多东西拿到中国来没有用。”当时英特尔在中国的高管就曾抱怨,“中国的PC企业连研发里很简单的电源测试、内存条测试,都需要英特尔的工程师和他们一起手把手地搞。”
“这一切让英特尔意识到,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中国的企业提高能力,一起引导消费者,使大家认识到电脑能够做什么,把市场培育起来。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年中,英特尔与中国的PC厂商达成紧密同盟,推动中国市场走向繁荣。在这一时期内,英特尔在中国与全球同步发布其最先进的芯片产品,甚至在中国首发。”戈峻表示,结果自然是双赢——中国电脑产业和电脑厂商迅速成长壮大至今天的规模,而英特尔也抓住了这一波历史性机遇,在中国市场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市场细分优势。
放眼未来,英特尔又有了新的计划。
“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在这一过程中,英特尔将会和国内企业协同创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立足中国市场,决胜未来的世界市场。”
在戈峻看来,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如果说前十年是“InChina(在中国)”,其后十年是“WithChina(跟中国在一起)”,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就是“ForChina(为中国)”。
独特的创新文化
“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稍微了解IT行业的人,对这条著名的“摩尔定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当初提出的这样一条“定律”,实际并非数学或是物理上的“定律”,而只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
“尽管如此,这么多年来,它一直是推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因。在这个产业当中,一定要遵守这个定律,你只有赶上或者突破它,才能成功。”戈峻告诉记者,所以对于任何一家在IT行业打拼的企业来说,创新就成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IT行业的激烈竞争众所周知,不断有新的企业诞生和消亡,但英特尔却基业长青,并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一直保持行业领先。
对此,戈峻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英特尔独特的创新文化。
“只有那些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人才能成功。”他提到了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前任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的名言。
“英特尔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满意,从来不会。”采访中,戈峻告诉记者,过去五个财报季度,英特尔无论是产值、营业收入还是利润都创造了新的纪录,但恰恰是这个时候,英特尔在内部发出了警号——现在是最危急的时刻。
“两周之前,英特尔全球800位高层领导云集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开了两天的会议,目的就是要把成功带给我们的包袱彻底丢掉,开拓新的市场,努力进入最新的产品领域。”他说。
“莫为历史所羁绊,放手而为创绚烂”,在戈峻看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罗伯特·诺伊斯的这句话完全可以用来概括英特尔40多年来的创新历程。
“它激励着我们,不要被成功所陶醉,或者对失败妥协,永远都要继续创新。最好的日子,就是最难过的时候;最困难的日子,也是最有信心的时候;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英特尔每个员工的头脑里了。”戈峻最后谈到,多年来,英特尔已习惯于以永不停顿的创新来应对纷繁艰险的挑战。正是凭借着长久积淀的技术优势,英特尔才逐渐由一家“美国公司”进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司”。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