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患矛盾“缓冲平台”
针对医患纠纷高发态势,无锡市南长法院结合审判实际,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范围,内外兼顾,积极构建医疗机构与患者矛盾的“缓冲平台”。
2008年,该院正式成立医患纠纷合议庭,逐渐形成遇案“早上报、诚沟通、勤调解”的处理模式,有效化解医患矛盾,至今已审结案件40起,调撤率达50%。
该院积极运用诉前调解方式,从法律宣讲、医学咨询、两级联动、互通交流等方面入手,结合案件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平衡保护医患双方利益,获得当事双方信任。
在具体案件中,承办法官不放弃任何调解机会,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医患双方,了解案情症结,对于双方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法院能够尽力帮助解决,力促纠纷彻底化解,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为提升医疗案件审判质量,该院聘请了2名专职医生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工作,合议时吸收采纳专业意见,弥补法官在医学领域的不足,提高法院判决公信力。
此外,南长法院坚持每年为法官开展医疗专业知识培训,及时查漏补缺,在互相交流中不断更新知识库,提高法官自身业务素质。
对于案件中暴露的问题,法院做到与医疗机构及时沟通,为医疗机构提供合理化改进建议,得到良好回应。
电子病历纠纷成因与对策简析
电子病历具有纸质病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带来了一批新类型的医患纠纷。笔者将其成因大致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
信任的缺失。这一点在根本上源于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不健全,高额的医疗费用让病患望而却步,有病不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国家医疗救助政策的不完善,无形之中加重了百姓看病的负担,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病人家属反弹情绪较为激烈。而政策补贴投入不到位,医院的正常运行无法维持,又间接催生了“大药方”等现象,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患者对于整个医疗环境的不信任。
科学认知的缺乏。据调查,医患纠纷中,部分患者及其家属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对医院的治疗能力过度迷信,缺少对医疗服务的科学认知。电子病历属于新兴事物,一旦发生事故,其法律效力必然遭到患者及家属质疑,而群众普遍对于治疗结果预计过于完美,面对医学领域的风险与未知变数,往往难以理性面对。
面对目前医患纠纷矛盾尖锐的现状及电子病历发展的困境,医疗单位除了应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以外,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答疑解惑,从根本上避免纠纷的发生。对于医患矛盾及电子病历纠纷的化解,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电子病历规范管理。医疗机构应重视电子病历的规范与管理,由细节入手,从规范使用医生工号、电子签章等行为抓起,逐一落实病历录入制度。对于患者质疑电子病历易删改的问题,医生可以在患者及其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及时输入信息并锁定,打印出相应的纸质病历后,由患者签字确认再予以封存。
呼吁建立第三方保管制度。鉴于患者对医院保管电子病历不信任的现状,医疗机构可以呼吁卫生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由中立的第三方为电子病历进行管理和维护,消除患者的担忧,提高电子病历的权威性、可靠性。统一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共享患者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的发生,还能大大提高电子病历的利用率,提升电子病历的社会影响力。
建立医疗风险宣传机制。医疗机构可通过宣讲、图文展览等形式,对公众进行医疗领域风险概率认知方面的教育引导,理性分析我国医疗水平与技术现状,避免公众对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的过分苛求,从而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引导患者及其家属,按照正当途径解决医疗纠纷,达到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目的。
充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部分医护人员未能摒除“收人情”、“开大单”等陋习,对医院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此类情况,相关单位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对于影响重大并造成事故的人员,要强化责任追求制度,并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患者及其家属予以赔偿,消除不良影响。
电子病历作为医疗机构服务管理现代化的不二选择,势必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中大放光彩,然而使其进一步发展靠的不光是信息技术的升级,最重要的还是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服务理念与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转变。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