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特尔宣布明年5月份现任CEO将离职。业界将换帅的矛头指向英特尔落后的移动业务。就在前不久,这位PC芯片霸主的市值被移动芯片霸主高通超越,业内开始重新评估英特尔的价值。英特尔这个曾经的芯片业霸主,能否在移动领域重新找回自信?记者采访了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
功耗,功耗,功耗
我们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做出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现在大家没有更多地看到英特尔的实力,因此怀疑英特尔能不能进入平板,能不能进入手机。但我觉得这只是时间问题。过去这几年我们一直少说话,多做事,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记者问:英特尔近期宣布明年5月份将更换CEO,外界都认为是英特尔大移动战略上的落后导致更换CEO。英特尔以往的CEO都是内部培养,会不会因此导致视野受到局限?
杨叙:作为英特尔45年来的第五任CEO,Paul领导着整个公司在各种市场变化中取得成功。他制定的公司战略,使英特尔的核心技术位于一个更为广泛的计算领域的中心地位,从数据中心到移动设备。计算与信息行业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变化的行业。对于英特尔来说,现在就是一个新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经过近40年在英特尔的工作和8年的CEO生涯,Paul认为现在是将掌舵的责任过渡给新任领导的好时机。Paul的决定使董事会开始选择下一任CEO,并在未来六个月内进行交接。
记者问:但是不可否认,英特尔的移动战略经历了摇摆,曾在2006年卖掉移动业务。后来又重新回到移动市场。现在来说,英特尔只能算是移动的新兵。这一出一进当中英特尔失去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
杨叙:失去的是两年的时间,我们进入移动市场有些晚了。当时英特尔的移动芯片采用的是ARM架构,而不是我们自己优势的X86架构。X86的性能是业界公认的,只是能耗高。因此业界都怀疑能否做到移动产品中去,我们也没有预期到X86架构的产品能把功耗降到这么低。所以最早我们采用了ARM架构。但不同架构的终端,会给消费者带来体验效果的不一致,另一方面,兼容性也是问题,而且制造工艺也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我们出售移动业务,有点像解放军当年撤离延安,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想做无处不在的互联计算,无论什么形态的终端产品都可以连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功耗。我们的战术是不断做减法,把功耗降到最低,满足移动产品的需求,同时实现产品体验的一致性。现在看来,我们失去了两年时间,但得到了更多。现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都已经“Ready(准备好)”了!
记者问:目前芯片业正在发生一个剧变:作为移动芯片的巨头高通的市值超过英特尔。同样以PC芯片为主要业务的AMD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似乎天平已经在向移动端倾斜。
杨叙:我们有两个无法替代的优势。一是英特尔芯片是从做电脑起家,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二是英特尔具备世界一流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能力,能够保证设计的产品第一时间生产出来,而且确保最好的生产工艺。可以说,其他芯片企业都是外包生产,时间安排、工艺水平都不是他们能够完全控制的。
我们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做出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现在大家没有更多地看到英特尔的实力,因此怀疑英特尔能不能进入平板,能不能进入手机。但我觉得这只是时间问题。过去这几年我们一直少说话,多做事,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记者问:你认为伴随着英特尔向移动领域转向,作为中国区业务领导者,你所面临的挑战来自哪几个方面?你自己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杨叙: 英特尔以前一直是从技术角度考虑。但是随着产业的融合,英特尔的整体战略策略在调整,我们的产品策略也在调整。这几年来,我们有很多的尝试摸索,有很多心得,也有很多教训,现在思路开始越来越清晰和明确。英特尔过去是做高性能的通用芯片,计算能力很强,是什么样的数据都能高效处理的芯片。现在,英特尔最大的调整就是从设计方向上不再做通用芯片,要针对不同市场分段做出高集成的SoC系统芯片。根据今后的智能终端需要,根据用户的体验,英特尔芯片设计理念会有一个实质性的变化。除芯片设计之外,我们还根据移动互联的发展未来,在研发和投资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大胆的布局。我相信,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英特尔针对不同的市场段都会有自己的产品。
在产业合作上,我和我们团队最近一年多来也在做调整,我们的思路也打开了。过去十几年,中国IT产业在起步,电脑在不断普及,我们的很多精力花在这里。现在很明显的一点,中国的产业逐渐走到了创新发展的前沿,例如深圳众多的OEM、ODM和元器件厂商,他们开发出的产品已不只是在中国使用,而是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在英特尔中国内部也要有一个全球思维方式的转变。
评论
查看更多